第六百三十二章 权谋定乾坤,新政启宏图!(4 / 5)
样子?”老人虚弱地问。
“未必。”周玄清取出一本残卷,“我在昆仑绝壁找到一部《伏羲遗训》,其中提到‘破契之法’:若一人能在临终前,让万名陌生人自愿为其落泪,则其灵魂将脱离‘宿命编码’,重获自由意志。”
老人苦笑:“谁会为一个老郎中哭泣?”
“你会的。”周玄清望着他,“因为你早已活进了别人的生命里。”
于是,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再治病,而是四处行走。去田间教农夫辨识毒草,去学堂为孩童讲解人体五脏,去边关慰问戍卒,告诉他们“你们守护的不是龙椅,是身后万家灯火”。
每到一处,人们都自发相迎,奉茶敬食,称他“鸿轩公”。
第七日,他回到小村,卧于榻上,气息微弱。窗外,数百村民默默守候,手持白烛,低声吟唱一首古老山歌:
>“不坐龙椅的人,
>才看得清龙椅上的灰尘。
>不信神明的人,
>才救得了被神明抛弃的灵魂。”
子时三刻,天空忽然放晴。北斗七星清晰可见,却不再赤光闪烁,而是洒下柔和银辉,静静笼罩茅屋。
老人睁开眼,轻声道:“我看见了……真正的太平。”
言毕,嘴角含笑,溘然长逝。
三日后,全国异象齐发。
杭州西湖水面浮现出一行新字,非《正统录》残卷,而是七个大字:
**“此身虽朽,志在万民。”**
长安古碑夜间自动裂开,从中涌出清泉,泉水甘甜,饮之可愈顽疾。当地人将其命名为“鸿泉”。
北京皇宫,太和殿梁柱无故震动,工匠检修时,在夹层中发现一块明代木牌,上书朱笔批语,笔迹竟与朱元璋亲笔极为相似:
**“吾儿朱标早逝,孙允?流落江湖,然天道循环,自有真主。彼不姓朱,不居宫,不称帝,而为民舍命者,方为大明之魂。”**
十年之后,新帝登基,废除“大明正统录”,改修《万姓通鉴》,首篇即载:“国之根本,在于百姓自觉;政之正当,源于众人共议。昔有无冕之君,生于草野,行于泥泞,以身为烛,照破迷障。其名不显于玉牒,其功永存于人心。”
而在西南群山深处,那间茅屋仍伫立原地,香火不断。每年清明,总有旅人前来祭拜,留下一碗米、一束花、或一页写满心事的纸笺。
某年冬雪,一位盲眼老妪携孙而来。她摸着门框上的刻痕,喃喃道:“爷爷说过,这位郎中爷爷救过他一命,还教会他一句话??‘做人,要比药苦,比火暖。’”
屋内墙上,那幅少年立于宫阙之巅的画卷早已褪色,唯有一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