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太平洋上的落日(4 / 6)

加入书签

部分主要分布在东线和北线,用来防御苏联的威胁,而在蒙满边境的西线,日本人认为机械化部队不可能通过大兴安岭地区,所以,只部署了四条筑垒,作为基本的防御工事。

每个筑垒地域正面宽50—100公里,纵深50公里,总长近1000公里。在这些筑垒地域内约有8000个永备工事和支撑点。大部分装甲工事、铁帽堡、永备火力点等都是在花岗岩中凿出来的,条件不足的工事也大多构筑了厚达1.5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发射孔用装甲挡板遮盖,并用钢筋水泥覆盖的几道堑壕和坑道相连,还在阵地前挖了很深的防坦克壕,相当的完善、坚固。但各筑垒地域之间以及筑垒地域各支撑点间互不连贯,接合部多是山地或沼泽地,日军认为机械化部队难以穿越,因此没有派出部队防守,这为蒙古集群利用防御间隙实施突破提供了可能。

日军认为蒙古的沙漠和东北的大兴安岭是军队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在西部地区进攻唯一的可能是在海拉尔这个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方向。因为这个方向地形比较平缓,又有铁路从苏境内赤塔直通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因而修筑了坚固的满洲里筑垒和海拉尔筑垒。此外西部的防御体系就只有阿尔山筑垒和张家口筑垒了。

大兴安岭天险对于拥有强大工兵系统的第2集团军来说,并不是不可逾越,在庞大的挖机和装载机联合工作下,仅三天时间就打通了长达二十多公里的通道。在8日凌晨的倾盆暴雨之中,机械化装甲师轻松穿越过了日军防御体系的间隙,关东军西面防线的侧面和腹背完全暴露在第10、11师的强大火力之下。

说实话,如果正面进攻的话,即使以特区的强大武力,对上这种乌龟壳也会头疼不已。对于这种庞大的坚固工事,用导弹成本很大,效率很低。最好的办法就是绕过去,从后面**花。

第10、11师快速绕到筑垒后侧的时候,大部分的关东军还在附近的村庄喝酒,蒙古方面军三十多万大军几乎是兵不刃血地占领了西线,随后,以两师为前锋,构成的进攻正面长达50到60公里,犹如一张巨网包裹满洲,直插被称作新京特别市的(长*春)。

仓促应战的关东军,虽然做出了激烈抵抗,但是面对已经突入东北平原的蒙古方面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