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 影业巨头(3 / 4)

而退,像他这个地位的人,绝对不会因为私人的关系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林枫不慌不忙,抬了抬眼镜,平静地回答着看似深奥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有个粗浅的想法,我觉得中国电影现在最大问题不是在于国外大片的冲击,而是本身的题材与手法不够商业化,现在我们需要是迫切拍出老百姓想看的东西,而不是片面的强调对手的强大,依我看市场现在还远远没有饱和。”

在林枫的记忆中,1999年是内地电影市场开始繁荣的开端,从这年开始内地整体票房每年递增的速度超过了百分之二十五,远远大于人们的预期,那些美国大片依旧卖座,哈利波特,阿凡达们继续创造着新的票房纪录,却丝毫没有阻止国片票房的递增速度。

韩晓礼没想到林枫是有备而来,一下子来了兴趣,继续追问:“恩,那么说我们现在应该走香港电影的模式了?”

韩晓礼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刁钻的,提出学习香港电影的模式并不是一个有新意的路子,如果林枫回答是,韩晓礼会对此不以为然。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有电影家提出要放弃纯艺术路线,用贴近观众口味的商业片,主要是当时香港影片冲击内地市场,很多人被香港电影的极度繁华,什么东方梦工场冲昏了头。提出要电影全面商业化,搞电影工业的市场经济。结果没过十年,香港电影大幅度衰退,到了新世纪,几乎找不到几部千万以上票房的电影了,世道惨淡的一塌糊涂。香港模式就再也没有人好意思在国内提起。

在业内人士的心中,香港电影的模式代表着急功近利,什么片子卖座,什么片子能吸引观众,所有人就一窝蜂拍一种类型,警匪片、黑社会片、恐怖片、搞笑片……把这些拍到无数多拍到烂的时候,观众也就再也不进电影院了,所以所谓的香港模式在业内已经被盖棺定论为是一个没有出路死胡同了。

林枫摇了摇头,把自己的意思解释了一遍:

“我知道在韩总的眼中香港模式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但是其实香港模式的电影在某一段时间内是非常成功的,现在的失败并不是因为香港模式的腐朽,而是看电影的观众们口味在逐渐的提高,欣赏水平提高了,自然对电影的要求就提高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