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合作达成(2 / 3)

加入书签

的最终走向。他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麦总,正明哥,关于这个问题,我确实思考过。”他抬起头,目光坦诚,“我所了解的,在影视制作里,通常有三种比较常见的主导模式。”

他伸出三根手指,逐一分析,条理清晰:

“**第一种,是导演中心制。**”方宇的指尖点在桌面上,“导演是剧组的绝对核心,从镜头语言、演员表演到整体风格,拥有最终决定权。编剧的文本更多是蓝图,导演可以基于他的理解和艺术追求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甚至重构。这种模式能诞生极具个人风格的杰作,但前提是导演的才华和眼光必须与剧本内核高度契合,否则……”他耸耸肩,未尽之意显而易见——否则就是灾难。

“**第二种,是编剧中心制。**”他竖起第二根手指,“尤其在一些作者性极强的作品里,或者编剧本身拥有极高声望和话语权的情况下。因为没有人比创作者本人更清楚他笔下人物的动机、情感的脉络,以及故事想要表达的终极内核。编剧深度参与选角,确保演员能精准诠释角色灵魂;全程跟进拍摄,及时调整台词或情节,确保不偏离初衷。这种模式能最大程度保证剧本的原汁原味,但需要导演和整个团队对编剧有高度的信任和配合。”方宇说到这里,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对“创作者主权”的本能向往。

“**第三种,**”方宇的声音沉了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则是资本中心制。**说白了,就是谁出钱,谁说了算。”他第三根手指落下,显得有些沉重,“投资人、制片方为了市场、为了票房、为了植入广告、甚至为了捧某个演员,可以要求修改剧情、增减戏份、更换角色,导演和编剧往往沦为执行者,话语权被极大压缩。这种模式下,作品容易失去灵魂,变成纯粹的商品。”他看向麦佳诚和周正明,眼神坦率,“我想,这应该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麦佳诚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说话。周正明则微微颔首,对方宇如此清晰地梳理出行业现状表示赞许。

“那么,小宇,”麦佳诚突然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你个人,更倾向于哪一种?或者说,你希望《误杀》这部你的心血之作,在未来的制作过程中,采用哪种模式?”

方宇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茶杯,又抿了一口。茶汤的温热让他纷繁的思绪沉淀下来。他放下杯子,目光在麦佳诚和周正明脸上扫过,最终坚定地开口:“麦总,正明哥,我理解商业制作的规则,也尊重导演的专业领域。但我作为创作者,对这个剧本也是倾注了我的情感和思考的。”

麦佳诚点点头,示意方宇接着往下说。

“其实我原来是想要能够深度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但我知道,这也不太现实,而且我还有歌手这一身份,也没那么多时间。所以我希望我在电影选角的时候有建议和否决的权利,还有就是无论哪个导演来拍摄这部影片,我都希望在开机之前能与这位导演有一个深度的对谈。”

方宇说完,包厢内陷入短暂的沉默。茶香袅袅,气氛有些凝滞。他刚才说的那些要求,对于一个首次涉足影视圈的新人编剧来说,可谓胆识惊人,甚至有些“僭越”。

周正明眉头微蹙,手指轻轻摩挲着茶杯边缘,显然在权衡其中的可行性与潜在冲突。不过虽然他表情严肃,心里却是松了口气,还好,对方提的要求还算在可以接受的阶段。只不过在影片导演的选择上,看来首先要排除那些喜欢搞浓郁个人风格的导演。

麦佳诚则再次靠回椅背,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那双的眼睛,仿佛能穿透表象,直视方宇的内心。他沉默了几秒,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那就这么定了,在主演的选择上优先征求小宇的建议。等导演确定了,正明你到时再组织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