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杂谈(1 / 3)
《误杀》的票房势如破竹,在上映后的第十天,便成功突破了亿元大关。为了庆祝这一里程碑式的胜利,周正明在一家高级酒店的宴会厅里,举办了一个小而隆重的庆功宴。
厅内灯火辉煌,香槟塔折射出诱人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味道。主演尹彦、段秀芳等人悉数到场,两人皆是容光焕发。尹彦穿着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与前来道贺的宾朋谈笑风生,眉宇间是掩不住的意气风发;段秀芳则是一身优雅的旗袍,举止从容,与几位相熟的导演、制片人低声交流,分享着拍摄时的趣事。周正明更是满面红光,穿梭于人群之中,举杯的频率明显高于旁人,那爽朗的笑声几乎未曾停歇。
然而,这场属于台前幕后功臣的欢宴,有一人却缺席了——那就是身为编剧的方宇。
此刻的方宇,正窝在家里那间小小的录音室里。他戴着监听耳机,面前的控制台上,各种按钮和推子闪烁着微光。此刻他正完全沉浸在新专辑的后期制作中,时而凝神细听,时而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时而调整某个音轨的混响参数。
对于《误杀》的成功,他自然感到欣慰,但相比于庆功宴上的觥筹交错,他更享受这种在音乐世界里独自耕耘的静谧。
当然这些天,他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工作的间隙,他会浏览网上关于《误杀》的评论。看着大多数观众对故事逻辑、悬念设置和人物塑造的肯定,他的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这是一种作品被理解和接纳的满足感。但网络世界从不缺少杂音,他也看到了那些刻意唱衰、甚至充满恶意的讽刺,尤其是以周晓萤为首的几个影评人发布的长篇“檄文”。
方宇点开那些文章,仔细阅读。起初他还带着审视和学习的态度,但越看,眉头皱得越紧。那些评论并非客观的批评,而是充满了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和为了否定而否定的偏见。他们死死咬住方宇“音乐人跨界”的身份,将剧本中任何可以讨论的细节都无限放大为“不可原谅的硬伤”,全然无视影片整体的叙事魅力和情感张力。
“哔了个狗……”方宇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一句粗口。一种混杂着荒谬、气愤又有些无力的感觉涌上心头。他理解创作必然面临评判,但面对这种带有明显目的的恶意中伤,还是觉得像吞了只苍蝇般恶心。
对这种情况,朝颜当然也是有所了解,她向方宇冷静地分析道:“这几个人,明显是收了钱办事。现在和他们正面纠缠,反而会抬高他们的身价,把水搅浑。”她纤细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周晓萤等人的资料,语气果断,“我的意见是,先按兵不动,由着他们跳。如果他们只是小打小闹,热度过去自然就散了。但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试图引导更大的舆论风暴……”朝颜的眼神锐利起来,“那我们就争取一击致命,锤得他们再无招架之力,彻底失去公信力。”
就在方宇和朝颜决定暂时隐忍,将精力专注于作品本身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星客平台上,全平台知名度第二大的电影博主——“胶片猎人”,突然在自己的最新一篇动态中,公开发难。这篇长文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直接点名周晓萤等几人,针对他们对《误杀》发布的偏颇影评,进行了逐条、犀利的驳斥。
“胶片猎人”本名不详,但圈内人都知道他曾是一名业内的摄影师,真正参与过电影的台前幕后工作,对电影工业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如今年纪渐长,体力不胜负荷,才转行做了自媒体。他的影评,向来以视角独特、逻辑严谨、知识渊博着称,从不屑于蹭流量、带节奏。
在这篇火药味十足的长文中,“胶片猎人”写道:“@周晓萤 等人近期对《误杀》的所谓‘影评’,通篇充斥着外行的臆测和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戾气,其逻辑之混乱、论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