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蒲北现状(2 / 2)
片大好。通过军事上不断地连续取得胜利,同盟军一步步地扩大了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同时又吸引了大量的新兵加入,从而实现了整体实力的快速攀升。
蒲甘总人口六千万,其中一半是各种少数民族。而在这些少数民族中,讲华夏语的华人人口又是最多的,整体上大概有六百万到一千万的样子。
华人主要分布在仰光、曼德勒、腊戌等大城市以及北部的边境地区。其中,蒲北的腊戌是华人聚居的重要城市,八成人口几乎都是华人。
先拿大勐宜来说,这是蒲甘第三大的华人聚居地,不但包括了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人口数量上,也不逊色于果敢。所以同盟军在攻占大勐宜后,实际上就等于在蒲北复制了一个果敢。
虽然大勐宜地区的华人被蒲甘当局称呼为“勐稳帛玛族”,其实也是华人,他们是大理段氏家族的后裔,在大理国被灭国后才迁居至此,在生活习俗上继承的完全就是华夏汉人的文化传统,和果敢人同根同源。
同盟军很重视凝聚华人的意识形态,大力推行华语教学。在同盟军的努力下,很多类似“勐稳帛玛族”这样的称呼已经被渐渐废弃了,大家彼此之间就称呼华人或者汉人,这也是同盟军兵源能快速扩张的一大原因。
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同盟军的辖区内,每家每户都是要出人当兵的:有三个小孩的,出一个;要是有五个小孩的,那就出两个。一个家庭,如果算上爷爷奶奶辈一共有十个人的话,那至少就有两个当兵的。
当然了,军属和烈属均不在此例,因为他们家人已经当过兵了,有些是受伤退伍了,有些是牺牲了。
凝聚人心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蒲北开始出现不少华人从蒲甘的其他地方专门来到同盟军辖区当兵的情况。
另外,同盟军在“天怒”的支持下,在腊戌发了一笔横财。这笔横财并不完全是指钱,主要是体现在人口方面。
同盟军当时从政府军手里夺过了面积一点一万平方公里,拥有六十万人口的腊戌,前面说过,腊戌是军事重镇,而且华人占主体。
彭德韧对腊戌这座军事重镇虽然也是垂涎欲滴,可好在他并没老糊涂,知道光靠同盟军自己,根本吃不下这块大肥肉,如果想强行占据,反倒会引得三兄弟联盟之间离心离德。所以在夏沫的建议下,他转手就把腊戌移交给了德昂军,选择用腊戌换回了贵概。
只是在正式移交之前,同盟军在腊戌狠狠地补充了一波兵力,具体补充了多少,没人知道,但夏沫根据“天怒”情报网络的反馈,还是大致有所猜测。
在公开的资料上,同盟军的正规部队大概是两万,主要以轻步兵为主,配备迫击炮和少量的民用级无人机。
但根据夏沫的情报,同盟军的正规部队,再加上警察、消防,还有预备役这几块加一起的话,总人数应该已经有八到十万人了,光从辖区人口的比例来看,已经非常惊人了。
腊戌后来又被德昂军拿来作为谈判条件,跟军政府继续扯皮了大半年。最后德昂军选择了把腊戌归还给政府军,不过还是为德昂军和三兄弟联盟换回来不少实际的好处,比如其中就有军政府承认蒲北民地武的自治权这些。
现在的局势就是,三兄弟联盟割据蒲北,军政府以腊戌防线为界,护住曼德勒这些核心地带,双方互不打扰,彼此相安无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