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赦免死囚!(1 / 4)

加入书签

修书的事情倒是不急,李五先送萧然和李丽质回栲栳村也可以。

到期时间是明天,这两天张大郎是安全的。

回到栲栳村的第一时间,李丽质按照萧然的要求给李世民写信。

让李五先送过去。

秋午后的立政殿很静,窗下的软榻上铺着素色锦垫,长孙皇后正拿着针线缝补一件小儿的夹袄。

是给年幼的皇子准备的,指尖偶尔会沾点金线,在阳光下闪着细弱的光。

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抬头便见李世民走进来,身上还带着点室外的秋凉,手里攥着一封书信。

“今日倒回来得早。”

长孙皇后放下针线,让人端上温好的杏仁酪,“是丽质从栲栳村送的信?”

李世民在软榻旁坐下,把信递过去,指尖揉了揉眉心,连日理政的疲惫,在这寝殿的暖光里淡了些:

“你瞧瞧,你这丫头,如今倒成了萧然的‘传声筒’。”

长孙皇后展开信笺,丽质娟秀的字迹落在纸上,只短短几句,核心却在“张大郎烧玻璃之技,大唐一流”。

她看罢莞尔,把信放在膝上,拿起银勺搅了搅杏仁酪:

“萧然这孩子,心思倒细。早不夸张大郎,晚不夸,偏在纵囚归来的时候让丽质递信来,分明是给张大郎铺后路。”

李世民接过杏仁酪,喝了一口,暖意漫到心口:

“朕也瞧出来了,他知道朕惜才,更知道玻璃能做他提过的‘望远镜’——把张大郎的‘手艺’和‘国用’绑在一起,这保险上得妙啊。”

他想起之前萧然打猎时,提过“需良匠方能烧出好玻璃”,当时没在意,如今才明白,萧然早把人选中了,还是个待赦的囚徒。

“也亏他想得周全。”

长孙皇后拿起针线,却没立刻缝,目光落在殿角摆着的琉璃灯上。

那是张大郎烧的,透亮得能照见灯芯。

“张大郎本是死罪,没有合适的理由赦免,往后仍难立足。”

“可若成了‘大唐一流的玻璃匠’,既能让陛下用着放心,他自己也能凭着手艺安身,这不光是救了张大郎,更是给朝廷留了个能用的人。”

李世民放下碗,指尖在琉璃灯上碰了碰,冰凉的触感里透着细滑:

“你说得对,他这是既全了‘君民互信’的诺,又给朕送了个能用的匠。”

“张大郎真按时回来,朕倒要见见他——看看能让萧然花心思培养的匠人,到底有几分本事。”

殿外的秋风拂过窗纱,轻轻晃了晃,软榻旁的烛火也跟着跳了跳。

帝后二人说着话,没了朝堂上的严肃,多了几分家常的松弛。

萧然的小心思,他们看得通透,却也乐意顺着这“琉璃意”走下去,毕竟,惜才与守信,本就是贞观年间最该护着的东西。

太极殿的晨光刚漫过殿中青铜鼎,右仆射房玄龄便手持刑部奏疏,缓步出列。

他展开奏疏的指尖微顿,似是仍有些不敢置信,声音比往日沉了几分:

“启禀陛下,贞观六年释放的死囚归来,刑部逐册核验,三百九十名死囚...无一人迟滞,无一人逃匿,尽数归至狱门候旨。”

话落的瞬间,殿内静得能听见铜壶滴漏的“嗒嗒”声。

李世民原本靠在龙椅上的身子微微前倾,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扶手,眸中先是闪过一丝错愕,随即追问:

“尽数归狱?连此前被判‘顽劣难驯’的那几个,也回来了?”

他当初决定纵囚,虽有“以仁化人”的念头,却也暗忖难免有亡命之徒借机逃窜,此刻听闻“无一人缺席”,连自己都觉得意外。

阶下的李靖最先回过神,“陛下!臣闻此讯,竟有些不敢信。”

“臣见惯了沙场亡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