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花朝(2 / 4)

加入书签

sp;   会后,林婉儿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手机就响了起来。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打来的,说要来青松村做一期专题报道。

    “林书记,我们想做一个关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专题,青松村作为示范村,是重点采访对象。”电话那头的声音热情而诚恳,“您看什么时候方便?”

    林婉儿想了想,道:“这周末吧,正好村里有手工艺展销会,可以拍到更多内容。”

    挂断电话后,她打开笔记本,开始整理青松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她知道,这次报道不仅是对青松村的认可,更是一个宣传乡村振兴理念的机会。

    周末,省电视台的摄制组如约而至。他们拍摄了高山茶的种植与加工、手工艺坊的制作过程、乡村旅游的接待情况,还采访了几位村民。

    “以前我们村里穷,年轻人全出去打工了。”一位村民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另一位手工艺坊的妇女笑着说:“我以前只会做饭带娃,现在学会了刺绣,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心里特别踏实。”

    林婉儿面对镜头,语气坚定:“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实践、去努力。我们青松村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规划、产业带动、村民参与。只要方向对了,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改变。”

    专题片播出后,反响热烈。不少外地的村庄纷纷联系林婉儿,希望来青松村学习经验。林婉儿也受邀前往多个市县,进行乡村振兴的讲座和培训。

    “林姐,你都快成‘明星书记’了。”李晓燕笑着打趣。

    林婉儿只是笑笑:“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随着青松村的名声越来越大,林婉儿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省里决定在青松村设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由她担任负责人,专门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

    “这个基地不仅要教理论,更要教实践。”林婉儿在筹备会议上说道,“我们要让学员们亲自参与种植、加工、销售的全过程,真正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

    基地建设期间,林婉儿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监督进度、协调资源、安排课程。她知道,这个基地不仅关系到青松村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省的乡村振兴战略。

    几个月后,实训基地正式启用。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省三十多个村庄,他们在这里学习高山茶种植、手工艺制作、乡村旅游运营、电商销售等课程。

    “林书记,我们村也想发展特色产业,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村干部在课堂上提问。

    林婉儿耐心地回答:“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比如你们村,如果山多林密,可以考虑发展林下经济,比如种植药材、养殖土鸡等。只要肯动脑、肯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