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六百九十七章 电影的时刻(7400字更新)(8 / 10)

加入书签

露出失望和失落的表情,来到窗户边上,看到他哥哥和一个女孩离开的画面。

    他的眼神很童真,也很无辜。

    电影就这样开始了。

    -

    坐在黑暗的放映厅里,陆严河跟着光影而感受着这个故事。

    哪怕这是他完全知道剧情发展的故事,他也完全沉浸其中。

    黄天霖的镜头语言,有一种非常东南亚的感觉。

    视角很小,画面很干净,配乐几近于无,但是又有着一种夏天的风铃感,时不时地冒出来撩拨你一下,像风,像一只飞到屋檐下的蜻蜓。

    陆严河之前一直觉得,黄天霖的拍摄节奏和画面风格很像王家卫,但是,这一刻,陆严河又觉得,其实,他的电影整体气质更像是枝裕和。

    只是镜头语言更像王家卫。

    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但是,透过黄峰这样一个小孩的视角,很多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很多事情,比如一个争吵,或者是简单的几句话,落在黄峰这里,就成了天大的事情。

    电影捕捉到了黄峰每一次细微而敏感的反应,于是,母亲在家中操劳的不易,哥哥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这个家庭在维持表象之下,似乎随时会崩解的不安感,都被无形放大了。

    当电影放了一个小时之后,陆严河非常吃惊地发现了一件事。

    为什么他的镜头那么多?

    陆严河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两场戏,一场跟母亲的吵架、被扇耳光的戏,一场离开这个家的戏,竟然都还没有出现。

    前面很多只有一两秒的短镜头,都被黄天霖剪了进来。

    本身没有什么的镜头,却因为黄天霖总是把它放到黄峰的反应镜头前面,所以,突然他在每一个镜头里的反应,就有了不一样的故事和含义。

    黄峰的镜头,让陆严河“本身没有什么”的镜头,有了很多的东西。

    最让陆严河印象深刻的,就是身上那股少年人对这个家庭的排斥和依恋的矛盾心态。

    他必须要说,他自己在演的时候,至少在其中很多个镜头里,他并不是在表现这种状态,但是,被黄天霖这样一剪辑,忽然就有了一个主题式的意义。

    而随后发生的跟母亲的争吵,跟弟弟在那个晚上无声的交流,以及最后他自己一个人对这个家的告别,突然就被提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层次。

    最让陆严河没有想到的,是电影竟然在他离开这个家之后,就只剩下最后一场戏。

    一个风平浪静、阳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