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六百二十章 青春少年事业红(八千字更新!)(5 / 10)

加入书签

sp;   “嗯,有什么需要我做的,随时联系我。”陆严河说。

    “嗯。”刘毕戈点头,“回头我回玉明了,约你和思琦出来吃饭,我还得好好当面跟她道谢。”

    “啊?道谢?”

    “她没有接《假死都不行》的单,但回头就跟我约了一篇‘导演手札’的专栏稿,说发到《跳起来》的七月刊上。”刘毕戈笑,“这也是变相在给我做宣传,我知道。”

    -

    在人情世故这方面,陆严河觉得,他身边的人都比他会多了。

    《跳起来》一期杂志的销量,包括电子版在内,大约在三十五万左右。

    更不用说,每一期《跳起来》的内容,都会根据不同子渠道、旗下自媒体的需求,做多种方面的推广和再发布。

    这不是那种硬广似的推销,而是比软文更软文的“植入”。

    一部电影,两千万的票房,只需要五十万人次的购票。

    《跳起来》给刘毕戈这一次“导演手札”的专栏,紧急加塞七月刊,价值几何,懂行的人,心里有数。

    如果说以前的电影市场是市场本身不大,上映期间的影片,彼此之间都是竞争者。现在的电影市场,最大的问题是观众不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了。

    这是一个“话题性”三个字变得前所未有重要的时代。

    现在讨论电影的人,变少了。

    陈思琦的这个做法,倒是给了陆严河一个启发。

    做投资,支持年轻电影人,这固然重要。把电影人的力量集合起来,聚沙成塔,唤起观众们对电影的关注、讨论,这同样重要。

    观众嫌弃电影难看,觉得甚至不如现在的很多网剧有意思,电影方因为投资大、风险大,不敢打创意牌,畏手畏脚,也委屈。

    能不能把一切都摊开,放到桌面上去展开聊?

    陆严河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

    不是靠着他穿越者的“金手指”带来的想法,而是他自己这些年来,对这个行业的思考和疑惑凝练之下,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都在说,做对谈,做导演对谈,演员对谈,等等。

    这些都是行业内的对谈,那电影人和观众的对谈呢?

    把观众那些犀利的质疑、问题,抛到电影人的面前,OK,你想怎么回应?

    陆严河第一时间把这个想法发给了陈思琦。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