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风云初起(一万七千字更新(9 / 15)
的这个样子她也很错愕。</br>刘毕戈马上解释:“他就是这样,有时候情绪一上来就会激情澎湃,你们习惯就好。”</br>贺函这种极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确实是陆严河平时少见的。</br>陈思琦都忍不住问:“做导演的都是这样吗?”</br>陆严河摇头,说:“不是,千万别这么以为,我之前合作的罗宇钟导演和陈玲玲导演都不是这样。”</br>贺函还有些疑惑,“我怎么样了?”</br>陈思琦马上笑着说:“没什么,就是从你身上感受到了一点魏晋风骨,那种狂放不羁的名士风范。”</br>听到陈思琦这么一夸,贺函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有眼光!”</br>陈思琦笑了笑。</br>陆严河很无语。</br>贺函的脸皮是真厚啊。</br>-</br>这么意外地碰上了,就干脆凑了一桌。</br>贺函跟刘毕戈聊起了他们在法国电影圈混的事情。</br>一聊才知道,法国那边的电影圈跟国内的行情很不一样,跟好莱坞也不一样,完全是另一种玩法。</br>刘毕戈说:“所以我回来了以后,一开始还挺不适应的,国内的电影公司有钱多了,不过,很多东西都没有那么的成体系,需要自己一个个去介绍、去解释,我要拍《暮春》,还得给他们做一个ppt,像介绍项目一样介绍为什么我要拍这个电影,感觉像上学的时候做汇报。”</br>陈思琦笑了起来,说:“别说了,做ppt是每一个职场人都必须经历的阵痛,我做《跳起来》,去跟一些电商谈合作,都要做ppt给他们展示我们这本书的销售前景呢。”</br>陆严河很惊讶,问:“还做了ppt吗?”</br>“嗯。”陈思琦点头,“当时是为了从一个用户流量比较大的电商那里拿到轮播图的推广,花了很大的功夫。”</br>贺函满脸钦佩,说:“你才十九岁吧?这么年轻就做杂志主编了,真厉害,在法国根本不可能。”</br>“在中国……哦,好吧,过去那个杂志盛行的年代,还是有这样的先例的。”刘毕戈说。</br>陈思琦指了指陆严河,说:“主要还是靠他的知名度才把这个杂志做起来的,要不然不会有人给我们这个机会的。”</br>刘毕戈问:“现在国内发行量比较多的杂志是哪些?”</br>“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看杂志了。”陈思琦摇头说,“手机和电脑已经基本上把纸媒给冲垮了,图书还能卖,但杂志报刊什么的,几乎全部转成网络媒体了。”</br>刘毕戈闻言,有些惊异。</br>“那你们还在这个时候做《跳起来》?”刘毕戈对国内纸媒的环境不是那么了解,以为只是销量下滑,不复从前的盛况,今天听陈思琦说才知道,纸媒基本上都垮没了。</br>“我们一开始也只是做电子杂志的,后来是有出版社联系我们,说要出书。”陈思琦说,“一开始也不是杂志,是做的主题书,幸好销量还不错,让我们活了下来。”</br>这样的话听起来也许有些奇怪,毕竟一个十九岁的小姑娘忽然老气横秋地说了一句“让我们活了下来”,好像总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可她脸上的笑容又是那么的坦诚、自然。</br>刘毕戈从陈思琦的身上看到了一些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影子——她的身上,真的已经有了一点“职场”的味道。</br>不像陆严河。</br>没错,不像陆严河。</br>刘毕戈认真地得出了这个结论。</br>-</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