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开始接触(2 / 3)
的军民做个尊老爱幼的榜样。
杨林的这番话让金彦春真信了,把这位朝鲜官员感动的眼眶都红了。不断的搓着手老半天也不知怎么回答。最后还是他的随员暗中提醒了下,他才缓过神来向杨林表示谢意。
在金彦春的眼中,杨林不过二十一岁的年纪就管理叆阳、镇江、宽甸这么一大片地方,前途真是不可限量。而且战功显着,口碑俱佳。不管是出于何种角度和目的,朝鲜都需要与这位大明的年轻边将搞好关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林和金彦春又见过两次面。第三次见面时杨林邀请金彦春去自己哪里小酌。后者也没客气,慨然应允。
期间两人聊得很是热烈,从汉唐时中原与朝鲜的联系,到如今大明与朝鲜的关系,最后又到后金的叛乱。两人互相交流意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金彦春直到这时才感觉到杨林的学识很丰富,眼界也很宽广。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这让他对这个年轻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以致他后来在给国内的信中评价杨林的道,“杨参将其人,武能慑建夷闻号而蹑踪,文能治邦以兴农商.......”
在接下来的谈话里杨林话锋一转,开始咒骂杨镐等人纸上谈兵、丧师辱国。接着又咒骂姜弘立等朝鲜官员和将领首鼠两端、贻误军机,导致刘綎部覆灭于富叉之野。
金彦春很吃惊杨林怎么把话题引到这上面来了,但是微微一想觉得对方肯定是暗中有目的。便装着询问了一下,结果杨林就说了郑昌珉一事。
金彦春嘴上附和杨林,声称一定将此事禀告给朝鲜王廷。即刻派人缉捕郑昌珉。可心里却暗叹一声,年轻人就是压不住火气。看看,这明着是骂姜弘立,其实还是为了他自己的事啊。不过郑昌珉这个奸民,做的事确实人神共愤不可饶恕。不论在何处,这种罪行都是死罪。
杨林见金彦春如此说便笑着为他斟上一杯,说这事就有劳金大人费心了。
金彦春也是满口应承,这种事对他来讲其实不算什么事。朝鲜不可能为了一个奸民破坏与大明的关系。不论杨林说的有多少水分在里面,郑昌珉这个人必须交出来。
杨林为此大笑,说近期军务繁忙,等空下来一定安排人手去朝鲜为其训练军队。
金彦春以为杨林在以此事与自己做交换,便也没有多想。再次承诺缉拿郑昌珉一事没问题。其实他哪里知道对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杨林与金彦春达成初步意向后,便抓紧整备军务。为了让官兵尽快熟悉刺刀、“手榴弹”、“反装甲重火枪”的使用,杨林依然采用集训制。先把大小军官组织起来进行训练,然后让他们再回去组织官兵训练。他则四处巡察,发现有训练不对的地方则进行纠正和指导。
官兵们对改造升级后的火枪很满意,至少手感就相当不错。再加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后世枪托,大大减少了射击时的后座力。他们对刺刀也是很喜爱,虽然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装卸。但是与保命比起来这不算什么。
杨林发明的“手榴弹”因为使用的是颗粒火药,威力比“天坠炮”和“纸糊圆炮”最少大三成。与现在装备的标枪相比,官兵们其实更喜欢用它。而且这东西一个也就一斤左右,扔起来又远又顺手。这要是在战场上与敌军相交的一刹那,一排这玩意儿扔过去那场景可得老好看了。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也为了克制后金的步骑兵集团冲锋。叆阳凡是能制造铁丝的工坊,不管是官办的还是私人的,一律加紧时间赶制铁丝网。
如今叆阳造的铁丝网在杨林的“技术指导”下,样式上与后世的差不多,只不过在材质和韧性上差了不少。但在这个时代里,这玩意儿简直是逆天一般的存在。一旦被缠上是砍不断、砸不烂,一时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