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二章(6 / 8)
区。
一路上没遇到几个人,居民见到两人身着警服,没有靠近,只是一直盯着这边。
戚?和江进全程没有交谈,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直到走进刘宗强家,将门掩上。
江进扫过刘宗强最后躺过的那块地方,说:“如果是哽死,检方可能会认为,当李蕙娜捆绑运输刘宗强的时候,刘宗强还活着。因为捆绑将身体挤压在箱子里,导致呼吸不畅、姿势倾斜。外面雨很大,刘宗强可能挣扎过,呼救过,但施展不开。那些微弱的动静和呼声因为受到雨声、风声和路面不平的影响,没有被李蕙娜察觉。或者李蕙娜察觉了,但没理会。而刘宗强呼救时,声门会打开,就这样将异物和牙齿吸入气管……你是这么想的吧?”
江进话落,对上戚?的视线。
江进的所有描述,都曾精准地出现在她脑海中。
江进又道:“不是我说,你是不是有点太操心了?后面的‘故事’和可能性分析,那是检方和律师的辩论环节,最终看的是法庭的倾向和对李蕙娜主观故意的认知,这不是法医和警察该管的。”
“怎么不是?”戚?走到窗边,背靠窗户,声音很轻,“无论是刑警还是法医,都应当将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当然,不考虑也不算失职,我完全可以交一份报告就翻篇,最后说一句‘看到这样的判决结果我很遗憾’。但这样对死者和嫌疑人都不公平。”
“哦,我还以为你在怀疑李蕙娜。”
“保持基本的怀疑是侦查本能,不是个人针对。怀疑归怀疑,事实是事实,我看到了事实,想到了其他可能性,这并不妨碍我对嫌疑人的怀疑。李蕙娜的确存在主观故意,但刘宗强的死因排他认定也的确不够严谨。他可能是在李蕙娜捆绑装箱以后才死的,但也可能是在李蕙娜捆绑装箱之前就死了。”
如果是装箱后才死,李蕙娜的故意杀人行为判定会更严重。但如果是装箱前就死了,李蕙娜没有施救,同样存在主观故意。但酒是刘宗强自己要喝的,他也要负部分责任。对李蕙娜的判刑力度就相对较轻。
“那就要看刘宗强的死亡时间了。”江进说。
“法医科去过证人许?的别墅采集了冰柜样本,加上案发当晚的室内温度、湿度,尸僵程度和经过几个小时的冷冻,死亡时间只能锁定一个大概范围,是在晚上的九点到十二点,不能精准到分钟。”
“就是说李蕙娜不算撒谎,她说发现刘宗强的尸体是八、九点钟。她是十一点以后离开的小区。但也有一种可能,刘宗强是逼近十二点才死,那时候他已经被装箱了。”
说到这里,江进呼了一口气,靠着墙,看向已经经过两轮采证的双人床:“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证人许?……”
他很少这样反常,戚?不由得看过去:“这个人有问题?”
“不是有问题,只能说很聪明。”江进措辞道,进而笑了,“之前在一个案子里和她有过接触,很有手段。”
“你很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