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奥匈是列强?(1 / 4)

加入书签

“全军渡河!是时候向那些刺杀陛下的塞尔维亚人降下审判了!”

1913年8月1日。

在前波士尼亚-黑塞哥维那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將军的號令下,约46万奥匈帝国军队跨过德里纳河(dra)和萨瓦河(sava),对塞尔维亚王国发起进攻。

“塞尔维亚的儿郎们,你们的祖国正陷入危难!拼死奋战吧!”

塞尔维亚举全国之力,从七岁孩童到年迈长者,所有能战斗的男人皆被徵召,共动员约42万兵力,在曾於巴尔干战爭中大放异彩的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radoir putnik)元帅指挥下,迎战奥匈军队。

最先掌握战局主动权的是奥匈军。

普特尼克原本推测奥匈军会直接渡过多瑙河,直扑贝尔格勒。然而,奥匈参谋总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nrad von h?tzendorf)选择从德里纳河和萨瓦河一带的突出部发起攻势,精准击中了塞军的薄弱点。

尤其是奥匈军渡河的区域,恰好是塞尔维亚境內少有的平原,使得塞尔维亚守军难以利用地形优势防守。一旦塞军急行增援,奥匈军甚至可以反包围他们。

赫岑多夫显然打算將塞军引入圈套,然后一举围歼。

然而——

“奥匈军想把我们引入陷阱或许......我们可以反利用这一点。”

塞尔维亚总司令拉多米尔普特尼克並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

他在巴尔干战爭中屡建战功,甚至被授予只有胜利將军才能获得的尊號——“沃伊沃德”(voivod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將。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普特尼克没有贸然陷入奥匈军的陷阱,而是將防线后撤至平原后的河流与山区,並强行军96公里,仅用48小时便完成兵力重整。

紧接著,他率军向正在静候塞军到来的奥匈军发动了猛烈炮击。

轰!轰隆!砰!

“波蒂奥雷克司令,塞尔维亚军的攻势太猛了!这样下去,我们不仅无法反攻,反而会持续承受损失!”

“可恶!这不可能!对手只是塞尔维亚!论军力、论装备,我们都占优!为什么......为什么会被他们压制!”

原本夸下海口,扬言“两周內踏平塞尔维亚”的波蒂奥雷克,此刻已是惊慌失措。

他原本想藉此一战洗刷未能保护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罪责,但现在看来,不仅无法赎罪,反倒要罪上加罪了。

从表面上看,奥匈军的实力的確远胜塞尔维亚。毕竟,哪怕奥匈帝国已经腐朽,仍然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而塞尔维亚不过是个地区强国。

但实际上,奥匈军溃败自有其原因。

首先,塞尔维亚军队士气高昂,连年迈的国王彼得一世都亲自率领王子们披甲上阵,誓死保卫祖国。此外,巴尔干战爭的歷练使得塞军成长为欧洲不可小覷的劲旅。

反观奥匈军——

“我们为什么要和同为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人作战”

“说到底,皇帝被刺杀这事,关心的也就奥地利佬和匈牙利佬罢了。”

奥匈军队中,斯拉夫裔士兵占比高达44%。他们对帝国忠诚度极低,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復仇更是毫无兴趣。事实上,哪怕在原本的歷史上,面对塞尔维亚与俄罗斯,斯拉夫裔士兵的態度也始终冷漠。

对他们而言,无论死的是大公还是皇帝,都没什么分別。

这种消极情绪,使得奥匈军內部矛盾重重。斯拉夫裔士兵隨时可能倒戈投敌,导致奥匈军官完全不信任自己的部下,而士兵也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