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定都北京,老朱之忧!(3 / 3)

加入书签

万一,北疆有倾覆之危,朝廷中枢尚能迅速南移,依托南京,重整河山,不致天下顷刻崩解!”

他这番话,尤其是“未雨绸缪”、“万一倾覆”几个字,说得极其含蓄,但殿内都是人精,谁不明白这“备用朝廷”的潜台词?

说白了,就是给大明王朝留一条最后的退路,一个紧急预案。虽然谁都清楚,真到了北京被攻破那天,南京这套班子能不能顶用,完全是未知数(毕竟“国无二主”),但总比没有强!

朱元璋听着李善长的分析,眼中的焦虑渐渐被一种深沉的思索所取代,最后竟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他猛地一拍扶手,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决断和……期盼:

“李先生此言,老成谋国!开运河,通南北命脉!留班子,保社稷不绝!好!就这么办!”

他仿佛看到了那贯穿南北的滔滔运河,看到了北京巍峨的宫阙,目光灼灼地望向虚空,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信念:

“如此经营,咱大明江山,不敢说千秋万代,但延祚四百年!当无虞矣!”

“四百年江山”这几个字,他说得无比郑重,仿佛在向天地神明许下一个宏大的誓言。迁都北京,在他看来,是跳出应天“短命魔咒”、避免子孙再沦为“建文第二”的唯一解药!

然而,他充满希望的目光扫过殿下侍立的一众文臣——那些大多来自江浙、徽州、江西等地的面孔时,眼底深处,一丝更深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忧虑和无奈,悄然滑过。

迁都北京,能远离应天,却真的能远离这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的江南士绅吗?

老朱心中无声地叹了口气,那丝忧虑最终化为一句无人听见的沉重低语:

“科举取士……取来取去,百年之后,这朝堂衮衮诸公,怕不还是你们这些江南才子的天下?运河运粮,运不走你们笔尖蘸满的江南烟水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