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李如松战死于蒙古(2 / 3)

加入书签

些坐在衙门里的老爷,懂甚么刀头舔血?懂甚么战机稍纵即逝?让他们指手画脚,杨元那样的好汉死得冤枉!陈愚衷那等懦夫,更是该杀!若依我看,就该让统兵大将临机专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后方只管保障粮草兵源便是!”

蓝玉这番激烈的言论,让奉天殿内一时陷入沉默。武将们心有戚戚焉,文臣们则面露尴尬或不以为然。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面沉似水,并未立刻驳斥蓝玉,只是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天幕,手指在御座的扶手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显然在权衡这千古难题——兵权与制衡。

殿内君臣关于文臣统兵利弊的争论尚未平息,天幕的画面陡然一转!

肃杀的号角声仿佛穿透时空,呜咽着灌入奉天殿每个人的耳中。不再是朝鲜半岛的烽火,而是苍茫辽阔的北国草原。黄沙漫卷,朔风如刀。一支精锐的明军骑兵正陷入蒙古铁骑的重重包围!箭矢如飞蝗般遮蔽了天空,战马的悲鸣与刀枪的撞击声、垂死的惨嚎声交织成一片修罗地狱的悲歌。

画面中心,一员身披玄甲、头盔上红缨如火的大将格外醒目。他须发皆张,双目赤红如血,手中长刀挥舞如风,每一次劈砍都带起一片腥风血雨。他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倒下,他座下的战马也已伤痕累累,血染征袍。他怒吼着,试图集结残部,向包围圈最薄弱处发起决死冲锋。然而,蒙古骑兵如同汹涌的黑色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他的阵线。突然,一支刁钻的狼牙箭带着凄厉的尖啸,破空而至,精准地贯入大将的咽喉!

那员大将浑身剧震,手中长刀脱手飞出,高大的身躯在马上摇晃了几下,目光中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愤怒,最终轰然栽落马下!画面瞬间拉近,定格在他染血的甲胄和怒睁的双目上。

一行猩红刺目的大字伴随着悲怆的背景音乐,缓缓浮现:

万历二十六年,辽东总兵,提督李如松,追剿土蛮、炒花部蒙古深入,中伏力战殉国!

“李如松?!”一直沉默旁观的燕王朱棣,身体猛地一震,脱口而出。这个名字他印象深刻!此前天幕曾展现此人在朝鲜碧蹄馆以少胜多、力挽狂澜的英姿,其悍勇善战,深得朱棣之心。

“是他!朝鲜那个打得好仗的李如松!”蓝玉也失声叫道,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痛惜,“他怎么会……死在蒙古人手里?!”这位悍将对勇将惺惺相惜的情感此刻溢于言表。

龙椅之上,朱元璋的表情瞬间凝固。他原本对李如松之父李成梁在辽东“养寇自重”的做派极为厌恶,但此刻,看着天幕中李如松血战至死的惨烈景象,听着那悲怆的余音,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他紧紧抿着嘴唇,下颌的线条绷得像岩石一样坚硬。良久,一声沉重得仿佛能将整个奉天殿压垮的叹息,从他胸腔深处缓缓吐出:

“唉……可惜了,一员虎将啊!”这叹息声中,有痛惜,有无奈,更有一股被残酷现实反复捶打后的深深疲惫。他缓缓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奉天殿的穹顶,投向那不可知的、属于大明的二百年后时空,声音低沉得如同自语,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二百多年了……蒙古……蒙古!难道我大明煌煌国祚,终究……终究还是绕不开这北方的狼群吗?”这疑问,像一块巨石,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朱元璋那句带着沉重历史宿命感的叹息,如同冰冷的铅块,沉甸甸地坠在奉天殿每一个人的心头。偌大的殿堂陷入一片死寂,只有天幕上那象征战火与死亡的悲怆余音还在低低回旋,萦绕不去。

短暂的沉默被礼部尚书带着惊惶的嗓音打破:“陛下!天幕所示,二百余年后,蒙古竟仍能设伏围杀我大明总兵官!其患之深,其势之炽,远超臣等所想!李如松何等骁勇?朝鲜战场力挽狂澜,竟也折戟于漠北!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