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狼烟再起,腹背受敌(2 / 3)
,时机抓得这么准,攻势这么刁钻,不像是一时兴起,倒像是……像是跟那些闹事的农民军商量好了一样!”
这话如同惊雷,炸得殿内众人头皮发麻。
“内外勾结?!”蓝玉瞪圆了眼睛,“那帮泥腿子……敢通虏?”
“未必是明着勾结,”徐达沉声道,他理解了朱元璋的意思,“更像是某种心照不宣的配合。流寇在内地搅得天翻地覆,牵制我大军主力及粮饷;后金则在外围选择薄弱处突击,趁火打劫。如此,我大明便首尾难顾,腹背受敌!”
朱元璋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对一个庞大帝国陷入死局的绝望:“咱现在倒有点可怜那崇祯小子了。他坐在那龙椅上,就是个活靶子!眼前两条绝路:要么,对后金妥协,哪怕是暂时的,认怂,送钱送粮,先稳住一边,腾出手来专心剿灭内部的流寇。可这样,天下人怎么看他?史书怎么骂他?他老朱家的脸还要不要?”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要么,他就硬气到底,两头打!可钱从哪来?兵从哪来?粮从哪来?忠臣良将被他自己杀的杀,贬的贬,剩下的不是蠢货就是窝里斗的专家!他拿什么去打?最终结果,就是像现在这样,被活活耗死!累死!拖死!”
奉天殿内鸦雀无声。朱元璋的分析剥开了层层迷雾,直指崇祯朝无解的战略困境。无论选择哪条路,似乎都通向同一个深渊。
马皇后一直沉默着,此刻轻轻开口:“重八,那……就真的没办法了吗?”她的眼中带着一丝希冀。
朱元璋缓缓摇头,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凝重:“难……难如登天。除非……除非能瞬间扑灭内部烽烟,同时出现一个能横绝一世、力挽狂澜的将才,还得有足够的钱粮支撑……可这,可能吗?”
他的反问,回荡在空旷的大殿里,没有人能回答。天幕上,后金军劫掠后扬长而去的画面,仿佛是对大明王朝命运的冰冷预告。
朱元璋对战略困境的分析让殿内群臣都陷入了沉重的思考,各自在心中推演着破局之法,却又无一不感到绝望。然而,就在这片压抑的寂静中,天幕似乎嫌带来的震撼还不够,又轻飘飘地投下了一颗新的石子——一个名字。
在叙述后金劫掠、明军疲于奔命的段落间隙,“李自成”三个字,如同水渗入沙地般,悄然出现在了天幕的信息流之中。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并未详细展开,但其与“流寇”、“闹事”等词的关联,已足够醒目。
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仍集中在宏观的战略困局上,对这个名字并未立刻产生过度反应。但有一人,却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瞬间手脚冰凉,几乎难以维持站姿。
此人正是李善长。
“李……自成?”他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每一个字都像冰锥一样刺在他的心脏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荒谬、恐惧和巨大不安的情绪瞬间攫住了他。
“又是姓李的?!”一个近乎尖叫的声音在他脑海里炸开,“李景隆!那个葬送建文江山的蠢货叛徒!李成梁!那个养出了努尔哈赤这头猛虎的辽东军阀!现在……又来个李自成?搅乱天下的流寇头子?!”
他感到一阵眩晕,下意识地偷偷用眼角余光快速瞥了一眼龙椅上的朱元璋。皇帝此刻正凝望着天幕,面色阴沉如水,看不出具体在想什么。但李善长的心脏却疯狂地跳动起来,一个古老的、恶毒的谶语如同魔咒般在他脑海中回荡:
“十八子,主神器!”
这五个字,对于任何一位姓李的、又身处权力核心的人来说,都是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一把随时可能落下的铡刀!尽管此刻陛下没有任何表示,但李善长几乎可以肯定,陛下一定也看到了这个名字,一定也想起了那个预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