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愁借粮(2 / 3)
平淡无波的语气弄得一颗心不上不下的,又见她竟然就那么爬到了**,仿佛没事人似的就要睡了。
他不禁着急起来,也顾不得之前还要怄气还要面子了:“家里的粮食怕是不够了,他们一早就来,总不能把那点米都煮完吧?那后头也不够啊!”
红旗生产队一共有九个小队,他们五队分下来也就三个知青,生产队没条件给知青盖房子,挨着的三四五六队一共十来个知青就都住在原本的大瓦房里——据说那是曾经地主的房子,他们这地儿穷,就是地主也不过几间大瓦房,当然这已经算是阔气的了,因着早就没主了,又被人拆的拆偷的偷,搞得七零八落的,知青来了后,没地方住,生产队长动员大家一起劳动,拾掇了一下,才给勉强整出三间像样点的住房,又修葺了粪坑和厕所,至于厨房什么的是没有的,而且这些知青来的时候有的根本就不会烧火,差点点燃了房子……总之各种原因弄下来,就直接搞的是知青不开灶,轮流到队员家搭伙吃饭的法子。反正一个生产小队的知青也不多。
说不多,三张嘴,还都是大小伙子,吃饭可比杨妙华一家三口吃得多去了。即便他们带了粮食,可那点粮食够不够的又怎么说得清楚?再说人家上门来一起吃,难道你还能分两道煮?柴禾都不够,也没那条件啊!
而且,实际上,除非是刚收获分粮,平时知青的口粮基本还不是现结的,都得等收获了分粮了再按记录分到社员家里来,所以往往社员们都得先垫付着口粮。一句话,知青们的口粮,多半都是先吃后补。而杨妙华家这样的倒补户,那口粮根本就发不下来,直接给补工分去了。
这段时间还没到收获的季节呢,想也知道后天知青上门多半一个个也是两个肩膀抬张嘴,仅此而已。
可他们家哪有那么多精细口粮来招待知青的?要是一顿两顿也就算了,这可是要吃三天的。
杨妙华面上浑不在意,其实心里也挺烦的。
上辈子她就总是为这两个月一次的知青上门搭伙发愁,为了招待好这些城里来的娃子们,不得不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省口粮,想方设法去借点细粮回来——这待遇只有知青上门的时候才有,他们家是倒补户,工分都不够,能分多少粮?现在要养活三张嘴都不容易,等到兰玉也出生了,家里五张嘴就只分那么一点粮食,全靠她用细粮换粗粮,这般才都能吃饱了。
年前那次跟于知青换兔子,她还曾想过对这些知青好点以图后报什么的,但真的到了这一步,她才更加意识到,一切空想都是扯淡,别说对人多好,她连让他们吃饱吃好都达不到!
就连上辈子,她为了能让这些知青吃饱,用尽了方法,可有一个领情的吗?反而背地里嘲笑她家穷,甚至还有流言说她领了知青上门搭伙的口粮,结果给人吃的不好,暗指她昧了那些粮食似的。
那都是后来土地下户知青回城了,她才听人说起的。
当时就把她气得够呛,只觉得自己做那么多,那些知青良心都叫狗给吃了。也曾后悔发誓,早知道她那般辛苦努力让知青吃饱吃好还要被骂,还不如不做那么多,家里有啥吃啥,让这些知青真正体会一下他们平时的生活,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差。
没想到,如今竟真是有了重来的机会,可她真的能就那么摆烂吗?
杨妙华躺在**一动不动,脑瓜子却在高速转动,想着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其实,最好就是不让知青上门吃饭——但这是不可能的。
就这么说吧,不是谁都愿意知青上门搭伙吃饭的,要说,一开始还是让知青直接跟着社员吃住的呢,这不就是有了矛盾,之后又尝试了好几种解决办法,最终才确定这般住大瓦房然后轮流搭伙吃饭的。也不是没人提过反对,但定下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