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想说亲(2 / 3)
的话术?
但听懂了是一回事,她可不能表现得真懂了。
笑话,于知青那是什么人?别说她现在还不是媒人,就算她是媒人,她哪有资格给于知青这样条件的说媒啊?啥年头不讲究个门当户对?再是“抬头嫁女低头娶媳”,人家也不能低到他们这山旮旯里来了吧?
“哎哟,小舅娘你这话问的,我哪能知道那些?”
她连连摇头:“人家城里来的,我们没事儿打听人家里干啥?再说也不一定能打听到啊,于知青都不是我们益省人呢!”
“不是益省人?真的假的?这都出省了啊……那他是哪儿人?”
其实也就早几年有外省的知青到他们这儿,近几年下乡知青基本都是本地县城甚至是省城下来的,总之都是一个省里的,下乡也讲个就近原则嘛!
杨妙华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打消小舅娘的念头,又不能直接拒绝,人家其实到现在也没明说不是?
想想也就只能实话实说,反正她也装没听懂,有啥答啥,能说的就说呗。
“真不是我们益省的,具体是哪儿的不知道,人来的时候可白净呢,对了,他这就要回城了呢。”
“啥?这就要走了?”徐桂琴急了,拔高了音调不说,看向杨妙华的眼神都透着怀疑,“之前不说都好好的嘛?咋我们一提就说要走了?”
杨妙华苦笑:“这个还没定呢,不过应该也快了,他家那边有门路,使得上劲儿。之前就说过了,看他这段时间都没过来,说不定就是在忙回城的事儿。”
徐桂琴一下子蔫儿了。稍微琢磨一下她就知道,杨来娣也不可能拿这种话来欺骗她,没必要,再说她也未必就猜到自己的打算。
“唉,既然要回城,那你们可得好好给人送行。我都听赵福安说了,你们日子能理顺,还多亏了人知青帮衬,可不能因为人要回去了就失了礼数。这种关系难得,能长长久久保持才是好事。”
大舅娘连忙插话,她又没有年龄合适的女儿待嫁,不惦记这种金龟婿,反倒想的更通透,立刻就说到了点子上。
杨妙华点头:“对,我们也是那么想的。再说于知青那个人,说是年轻小伙子,其实就一半大孩子,生产队这苦日子他待着是遭罪,回去了也好。我们也替他高兴。”
“这么想才是对的。”大舅娘说着还白了一眼旁边失落的弟妹,说了几句又转移了话题,“对了,除了这个于知青,你们赵福安还是跟着孙家那边进山的是吧?这个拜契了师父没有哦?我看人家这么帮你们,还是要尊敬点。”
这是第二次被人提到拜契师父的事了,杨妙华上次其实就有点听进去了,就是还在坐月子,也没找出个好由头——你要说吧,生产队谁不想沾孙家的光?哪怕是在五队,大家都孤立排挤孙家,她后来也都看明白了,那哪儿是什么排挤孤立?分明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私底下不知道多少人想去孙家拜师学艺没成呢!
就她当初厚着脸皮沾上孙家,那不是重生后没法子,加上两辈子信息不对等,只觉得自己能拿野猪的消息跟人家交换,也就不算占便宜,才能那么心安理得。结果一直拖到现在,“野猪”是一起打了,但却跟她以为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而她也不得不承认,一开始自以为的什么合作共赢虽然是达成了,但明显真正占了大便宜的还是他们,人孙家对他们那真的是没话说,亲师父带徒弟都没这么尽心的——那还得用三年训三年,奴役徒弟足够了,才能把自己的手艺慢慢教出去。
说真的,赵福安真该去好好拜契一下孙大山。
杨妙华心中想着,已经把这件事纳入了考虑中,面上却没显现出来,只是回道:“那肯定是,孙叔和林大娘帮了我们好多,肯定是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