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2 / 3)
合作社,她一个完全的农村妇女,天天就下地干活回家做饭洗碗的生产队社员,她连开会都是听别人闲话说两句,搞不懂那是个啥呢,现在杨来娣问也就是贺发财才能说出那么几句,哪里会想到这上头来。
杨妙华本来就不是多擅长跟人拉关系的,和这位曾经的后娘也委实算不上关系多么亲近,打听过后觉得这环境可以,也就没多绕弯子,开门见山:“我还就是为了这个合作社的事情来的。嬢嬢,贺叔,你们有没有想过开个专门包灰包蛋的合作社?”
“啊?”聂菊芳惊了一下,然后就直摇头,“这个不行的,我们搞不起来的,再说现在包灰包蛋的少,包了怕是也卖不出去。”
其实杨妙华刚刚也问了,确实,农村里面包灰包蛋的人很少,聂菊芳这个手艺也基本就是做来给自家人吃点,不至于完全荒废了,拿出去送礼也挺有面子。
而聂菊芳平时偶尔也帮一些公社大队有点头脸的人家包灰包蛋,正因为自己就在做这个,她很清楚受众很少——现在生产队多的是人家连蛋都吃不起,有蛋哪怕是鸭蛋,随便吃了也就算补营养了,又怎么舍得花钱来折腾什么灰包蛋呢?
杨妙华却并不沮丧:“谁说要卖给社员了?合作社开起来,做得多了,我们直接卖给供销社,卖到县城几个厂子里去,我们山里人吃不起,城里人又不是吃不起。等做得多了,销路打开,说不定还可以卖到外地去。”
“这、这能行吗?”
“行,当然行。我都去供销社问过了,现在我们县里供销社都没有灰包蛋呢,只要我们做了,肯定能卖出去的。再说嬢嬢你手艺不错,做的灰包蛋挺好吃的,碱味儿不重,上面还有松花,多漂亮呢,又好看又好吃,肯定还能卖得很好。”
不只说了这些,还说了灰包蛋合作社的一切便利条件,以及能够带来的广大好处。
聂菊芳已经有些心动了,当然也仅仅是一点点心动,作为一辈子就被钉在田地上,畏惧变化的老农,对开办合作社做生意,她心里仍旧是理智的、忐忑的。
“这个搞合作社,我们也搞不来啊!”
但其实重点还不在这里,杨妙华是希望她赚钱,可不是忽悠她白出力。
她收起了刚刚那慷慨激昂的劝说神情,转而严肃:“合作社这个事呢,后头交给公社,有他们牵头,你们也不用太担心。现在是嬢嬢你要想清楚,毕竟包灰包蛋这个技术是你的,你要不要拿出这个技术来,要拿出技术来的话,以后又要怎么分账。”
说到这些,杨妙华也完全是个新手。上辈子她虽然摆过地摊,做过菜贩子,可始终就是一些零散的小生意,真就只是地摊,在别人都知道要买铺子的时候她都没那个眼光的,没经手什么稍微大点的买卖,更扯不上什么合同协议组织架构的东西,可以说就是出主意都是脑袋一热灵光一闪觉得可以就跑来说。真要具体落实,她也还在学习呢。
这方面,她是真帮不上什么忙的,所以她还是要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给聂菊芳说清楚,也是为自家人着想,总不能到时候出技术的是自家人,最终结果却全被旁人攫取吧?那才是想想都要气死。
但你说她完全就是脑袋一热,也不是,她已经想了挺久了,都憋了这俩月了,觉得确实大有所为。虽然上辈子很多农业合作社最终都走向了灭亡,但不可否认,即便是最后搞得很烂的,在刚开始办的时候,也确实是惠及了乡民的。也不乏搞得好的,后来几十年虽然已经不显了,也仍旧存在着,而且那些一开始出钱出力出技术占了大头的人,真是靠着合作社就给养老了。
养老这一点,就戳在了杨妙华的点上。而这对很多农村老人都是不可触碰的伤疤——城里人有社保,伤了病了报销大,老了退休了也有足够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