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2 / 3)
况杨妙华也是清楚的,正好,这个事情她其实还真早就想过了,不是思考分自留地的时候想的,而是想着以后盖房子的时候想的。
没错,盖房子。别看现在大家都住在黄泥土屋里,家家户户穷的白米饭都吃不上,根本没人会想到盖新房,就是想盖也没钱盖。但以后改开了,大家都往外跑打工挣钱,到那时不说挣很多,还是够盖个新房子的。经济好点的人家,八十年代就能盖新房,白砖黑瓦的也挺气派;经济差点的,再攒个十来年,也基本能盖栋二层小洋楼了。对,九十年代他们这儿农村最流行的就是那种小洋楼,二楼带个阳台走廊的那种,再放几个花盆,感觉特别美。
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盖房的宅基地,越往后头大家都会尽量往外头搬,像是杨家这一片挨着的房屋,基本少有人在这儿翻新的,要盖新房子,都会跑到外面靠近公路的地方,哪怕是想方设法跟人换快地也得在外头盖房子。杨妙华自家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赵福安和大女婿两个出去打工总算挣了点钱,就在他们老屋基这里翻新盖了当时流行的二层小洋楼,三层不盖瓦修成平顶的,还可以晒粮食,那时候感觉真不错。
直到后来大家都往外搬,修公路都不通到这里头来,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里是挺不方便,就在杨妙华死的那两年,他们家终于在外头又起了新房子,不过从那个时候农村宅基地就开始抓严了,再有能占的好地方都基本占完了,别人也不见得乐意跟你换地,最后没办法,他们是以大孙女结婚为由单独申请下了一块宅基地,占的就是当年三姐妹的自留地。该说不说,还是有不少人后来盖新房都选的是自留地的。
所以杨妙华早就想过自留地的问题了,前世后来那新房她死了没住上,要说选址跟老屋基比起来也算是不错了,在公路边上,前面也挺开阔,可没过三年夏天下大雨的时候山体滑坡,就是院子栏杆都给移位了,房子虽然没垮也没啥太大的问题,但这也够吓人的了。所以在想到要盖新房杨妙华就考虑过了,以后土地下户分地的情况还不好说,但自留地这个还是可以把握的。毕竟她看中的好多可以做新房屋基的地方,正好都是现在可以划成自留地的地方。
眼下她就顺势说出来,当然真正的思量她没说。
所以杨东林两口子还挺不太理解的:“那是不是有点远了?要不还是选近点的吧。”
这年头大多数人家的自留地基本就是在自家房前屋后坡坡坎坎的边角地方,杨家的自留地都在外面,主要也是他们这一片背靠山坡房屋密集,杨姓族人全都聚居于此,房屋前面除了一条小道就又是房屋,再往前就是水稻田,周围基本就没什么地块能做自留地。
即便如此还是有近一点的可以作为选择的,相比较杨妙华选的是靠近外面公社近的位置,说直接点都是五队的边缘位置,跟九队都接壤了。以后这些靠近公路的地方会布满房屋,但现在都还没什么人家搬出来,自留地虽然也可以选这边的山坡边,但总归还是太远了。
离家远不仅自己不方便打理收拾,去个自留地要多花时间,还容易遭人偷——附近没房屋没啥人,可不就是最好下手的。别觉得这时候就民风淳朴啥的,那是不可能的,且不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穷了啥都做得出来,就再过几十年大家都吃得饱饭了,那偷盗之事也不能完全禁绝呢!人心就是不知足的,也总有那种喜欢偷鸡摸狗的人。而这年头嘛,大家想方设法,连生产队公家的东西都是能薅就薅,就比如说偷点麦子烤着吃了、偷挖花生、偷摘苞谷了,那很多时候作物都还没熟呢,就有人手贱弄到嘴里去了。这种属于私人的自留地就更别说了,本来就种不了多少粮食,大家爱基本都是拿来种菜的,那偷你几颗菜你就算抓到了,好意思上纲上线吗?
这种种考量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