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2 / 3)

加入书签

结果去一趟河口公社她才发现,聂菊芳这边的灰包蛋合作社也遇到了麻烦。

“说的是上头要把合作社迁走,我们这儿到底是太偏了,回回运输都太耗人力物力,说是要搬到县城里去。公社干部还在扯皮,但是现在供销社却是停了合作,不要货了,我们现在生产也基本停了,大家都搞得毛焦火剌的。”

聂菊芳也是真的急,杨妙华看着她就仿佛看见了之前满嘴燎泡的自己,听她这么一说,更是心头一咯噔。

这种事儿真的是常见的很,别说就是一个小合作社小作坊了,那后世哪个地方发展起来了,都会有人来伸手抢夺。就说他们县城那个河滩后来发展起了旅游经济,周围修成了度假区,温泉酒店啥的都弄起来了,眼看着营收起来了,县里财政有点钱了,好家伙,市里就伸手了,一个文件下来,就把这河滩直接划归到了市里去,本来这河滩就在县城边缘,和市里的交界地带,人家收回去都还说的振振有词。至于为啥这种事儿连杨妙华这种山里农妇都知道了?那是因为县城的自来水厂也在这河滩边,就靠着河滩供水。后来包括这河滩在内的一大片地划归到了市里,自来水这个不好说,但那种桶装的饮用纯净水是真的直接涨价了。在那个时候,就是农村好多讲究的都在买这种桶装的直饮水,这可不就让大家抱怨起来,连带杨妙华作为一缕孤魂都听了很多。

类似的联想让她感觉很不舒服,不过好在她又去打听了一番,才知道这争论确实有,但决定是还没下的。毕竟这河口公社也是有个想干实事儿的领导的,之前公社书记嫌弃人家县里来的啥都想伸手,现在却得感谢人家顶住了压力,一定得把他们这合作社给保住才行啊!

这其中自然还有官场斗争啥的,杨妙华这种连正经学都没上过的人,更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了。反正这事儿还没下定论,也不是他们这些生产队社员能决定的,只能等个结果,她就回来好生安抚了聂菊芳一通,其余的也就没多说。

聂菊芳有这样的烦心事儿,杨妙华也不好再麻烦她,主要这时候人家的心思也未必会落到旁的事情上来。所以找到芭蕉芋挖了回去之后,她就干脆还是找上了孙家。

这时候她也觉得自己真是傻了,既然是要准备在自家公社搞粉条合作社,还跑去找弟弟那边干啥啊?不管成不成那不都是在给人家添麻烦吗?

跟林大娘说了自己的打算,因为现在他们这里还没人做过粉条,她只能说是在外面听人说的,幸亏这几年她确实是进城次数比较多,接触的人也很多,说这种谎才不容易被拆穿。不过她还是没想到,林大娘却根本都没要她多解释,似乎本来就知道粉条这个东西,当下就同意了,两人之后又去找了队长杨东林,直接一拍即合。

当然,再把粉条真正做出来之前,他们并没有急着宣扬这件事儿,只是把杨妙华带回来的芭蕉芋拿去种下了,还各自发动力量又去挖了一些回来,这时候没人专门种这个,在别的大队有几户养猪的偷偷在野坡上种了一点,也是拿来喂猪的,发现几乎被人偷挖完了,简直气得想骂娘,但又没法说,心里那叫个气。

种下芭蕉芋只是个开头,接下来他们还得琢磨关键问题,就是怎么把它制作成粉条,为了试验,杨妙华和林大娘还先贡献出了自家吃不完的红苕,又给于知青写信,想让他帮帮忙找找有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书籍,书当然没找到,但是人家帮他们问了专业人员,还真给他们找来了制作办法,没过多久,这红苕粉条就真做成了。

这天晚上,三家人齐聚在孙家,吃的就是刚刚做好的红苕粉条。

只吃了一筷子下去,杨东林就加快了手上的动作,似乎是不敢置信:“红苕还真的能做成这个?粉条竟然是这个味道!”

“不好吃吗?”杨妙华问。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