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反响(2 / 3)
随便用一本书,从头至尾找没教过的字。何惜生根据造字法,发明了联想识字法。独体字根据形状猜测,合体字根据偏旁表音表意猜测,居然一次性“正确率”达到了八成以上,不正确的写几遍也就记住了。比如,他已经认识了“青”,联想就可以认识“请、情、清、晴、蜻、睛、精”,认错了“静”等。有时还根据上下文联想。水仙把这些方法用到对侍卫及家属的识字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她也搞不懂夫妻之中谁是教字老师了。可是何惜生的“识字”学习不太顺利,在王府告示发出的第二天,也就是初十,就有人来找他了。
第一个来的是陶器窑主。那次何惜生没有亲自去,去的是黄铁牛。窑主不知道墨水瓶是做什么用的,接到大生意当然很高兴,至少今年过年能让一家人吃好点,做一件新衣服。后来才听说羽毛笔的事,既然都和何爵爷有关,那以后肯定红火。本想把一万个做完了就自己做来卖,听到政王爷的专利告示就知道不行,为了有个长久的生意,马上来找何爵爷联系以后的生产权。何惜生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详细询问了作坊的人数、生产规模、技术要求,当得知作坊工人有的参加徭役,有些工作不需技术,强度不大后,提议接收一些难民,窑主同意了。何惜生又反复询问了待遇、利润等问题,才定下合约,把百胜省的陶质墨水瓶的生产权转让给了窑主,并要求窑主及时上税。
第二个来的人却不是百胜省的人,是霜林省的一个粮食商人,叫马有为。马有为已经五十多岁,听到蒙匈入侵,太平关粮食吃紧,迅速组织大批粮食运到,还被政王爷称为爱国粮商。这是第二批运粮来。听说了何惜生的事迹,非常惊讶。这次羽毛笔事件,羽毛笔才上市两天,专利法就出台了,当然明白是何惜生的手段。对于羽毛笔的利润,马有为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但对于羽毛笔的广泛使用,充满期待。做生意需要记账,毛笔记账账本写不了多少。何惜生也听说过这位爱国粮商,经过交谈后,把霜林省的羽毛笔、墨水瓶的生产销售权完全转让给他,并且赋予再转让的权力。因为马有为毕竟没经营陶器和瓷器,而当地找人来还不知道要多久。马有为非常高兴,本来以为捡芝麻,却捡到了一个大西瓜,在听说何惜生手里没有懂经营的人才后,就把自己的小儿子马超留下来给何惜生帮忙。
马超的年龄和何惜生差不多,出身于商人世家,对商业运作非常熟悉。按大华传统,他是没权继承家业的,最多给你一小部分。他早就想跳出来单干,或是帮助能让他甘心辅佐的人。那次上街遇到何惜生的侍卫家属卖羽毛笔,喊出的广告词令他大吃一惊。他也买了一支,确实广告没有半点夸张。他看那几个人,没有人像是有水平想出那样的广告词来,很快就明白这是何惜生的手笔。然而打听之后,更是吃惊,一个童年失去父母的孤儿,一个毫无点墨的铁匠,是怎么想出这样的广告词的?他想亲自见一见这个高人。这次马有为来男爵府,也有他的推动在内。
何惜生同马超谈论之后,对马超的能力表示放心,就把目前所有的经济方面交给了马超,自己不插手。本来贾谊负责的,可是贾谊以前做点小生意,眼光不长远,谈吐等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不高,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就不要想了。何惜生目前的经营其实不多,现在就只有羽毛笔和墨水瓶的项目。他只提出了两点要求,尽快向全国展开;合作者必须保证员工的利益和国家税收。何惜生这么做,一是自己太忙,马超有这方面的能力;二是自己的身份摆着,马超想搞小动作也跑不掉。马超对何惜生的放手交权感激流涕,表示绝不辜负何爵爷的厚望。
何惜生把经营交给马超,自己又“努力识字”。既让马超确信了何惜生以前不识字,又惊叹了他的学习方法和速度。初十下午,何惜生“识字”一千,再次刷新了记录,一般阅读也基本没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