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拼音和字典(1 / 3)

加入书签

何惜生识字很快到了瓶颈。要说字有数万之多,不要说水仙只是跟着父亲李秀才学了几年,就是很多老儒生也不能说完全认识。即使常用字也有数千,水仙也不敢保证自己完全认对。何惜生前世所学也以常用字为主,再加上这个世界的字还有少数差别,也傻眼了。咋办?问啊!问谁?水仙就是男爵府学问最高的人。问人一遍你就能记清楚?你能保证所问的人都是正确的?一旦搞混,以讹传讹,影响多大啊?问人,就得问学问相对来说是最高的。在太平关,张志祥的官位最高(政王爷不算是官位),学的是致仕之学,学问不一定最高,而且政务繁忙,再说上次的事大家心里都有点疙瘩,找他不好;杨建池杂学颇懂,可是长期研究权谋,相当于政王爷的暗探头子,学问不见得高深;其他的人好像不认识、不了解。对了,有一个人应该合适,至少太平关的多数儒生都敬服,他就是——文献中。

文献中其人,何惜生向吴强了解后才知道,确实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大儒。他与文定国大元帅还是本家。文家是大华有名的世代习文的家族,先后出过几代人都有人在国子监任职,或做翰林。文家有一条家规,尽量不入仕。这一代出了一个叛逆文定国,弃文习武,竟成了大元帅。文献中固守家规,研习经传,曾任国子监博士,十年前告老还乡。文献中的儿子,如今有一人还在国子监任职。

腊月二十八下午,何惜生拜访文献中。礼品有:钢笔尖羽毛笔(以后称蘸水笔)一支,瓷质墨水瓶一个,小黑板一块,粉笔一百支,大连山人参一棵。其中蘸水笔、粉笔、黑板都是第一次出现在男爵府外。

听说何爵爷亲自拜访,文献中连忙亲自出迎。何惜生送上礼品。文献中没见过蘸水笔,见过羽毛笔,一看就知道是写字用的,但笔尖为钢制,知道造价不菲。知道黑板和粉笔的用法后更是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人参却看都不看。送过礼后,进了客厅,寒暄之后,何惜生说明来意,自己是向妻子学习识字的,妻子水平有限,现特来拜师。文献中早已经打算不再收弟子,但是何惜生相求,还是破例了。何惜生现在已经名满太平关,还积极上进,实在是儒林士子的楷模。何惜生经常公务缠身,不可能像小孩一样天天学习,也就相当于一个记名弟子,文献中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文献中对能收何惜生为弟子显得非常高兴,表示随时接受何惜生的询问,并把何惜生请进书房。

进了书房,何惜生拿出一些纸,纸上写有很多字。这些字有的水仙也不认识,或是认识也不够肯定。字是水仙用毛笔写的,担心文献中年纪大了看不清楚,都写得大如鸡卵。这些字当然难不倒专门研习经传的文献中。文献中说一个字,何惜生就用拼音注音。开初文献中没注意,注意后就问何惜生这弯弯曲曲的符号是什么。

“老师,这是拼音。是我为了给字注音而发明的。”

“拼音?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文献中感到非常奇怪。

何惜生就慢慢解释:每个字都有一定的读音,但是学的时候不一定能记牢,就可以用拼音写下来。有的读音是单纯的,但有的读音念慢点就可以发现是两三部分合成的,如“妈”是“摸”和“阿”合成的。拼音就相当于反切和直音。但是反切和直音也需要认识大量字,有的音还不容易被切出来,有的字注音的字比被注的字还难认。经过多日的摸索,创造发明了一套字母,每个字母表示一定的读音,合起来就可以拼出任何字音来。用拼音注音还有一个好处,这是专门用于注音的,不会与正文想混。如果是直音,读的时候可能会加进去,影响正常理解;如果是反切,书是字缝里也不一定写得下。由于是自己在葫芦峡摸索出来的,现在就连妻子都不清楚。如果再编一本字典,每个字都用拼音注音,只要学会了拼音,就可以认识字典中的任何字,就可以充分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