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全民扫盲(2 / 3)
编出来了,印多少?好卖吗?印少了,刻版就是一个大问题,太不值。按一般书价,印书低于一千本,刻版比请人抄书都贵;两千本基本够刻版以及纸墨成本;三千本能保证印刷人员的薪水,以及书商的经营费用,以上才能有点利润。读音字典除了识字,可以说是毫无用处。不懂拼音,也无用处。目前太平关的儒生只要愿学的差不多都学会了拼音,也在教学中教了,对象主要是有家底的童子,拿到字典也无大用。本来文献中还想自己出钱印刷来送人,听人这么一说,心就凉了半截。不过文献中还是把国家大事放在前面,没有立即派人把何爵爷找回来商议。
新识字课本也有进展。在众多儒生的建言献策下,已经编出了近四千生字的常用字识字课本。基本按照何爵爷的思路进行的,可是在试用中发现,对成年人效果较好,对童子较差。还好都是很有限地试用,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何惜生看了书生们编的识字课本,哑然失笑。何惜生当然明白,童子见识少,联想不及成人丰富,自我约束力较差,对缺乏联系和意义的单字接受和记忆力也就较差。
何惜生知道,大华也有官学,最高为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称为“六学”。说起是六学,还是以诗词经传为重。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也基本限于京都范围。省学也只招收取得秀才资格的人进一步研习经典,练习文章,参加全国的进士考试。府县说是负责教化,实际上只是组织童生参加省级会考,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儿童发蒙都是私学,一家人或几家人请一个儒生来教学。可是百姓贫困,子女读书要交给老师的学费,要消耗纸墨,家里的事还帮不上忙,学有所成的人太少,随着时间发展,百姓子女读书的就越来越少了。
水仙教人识字是义务,自然很多人都想学。可是一般的秀才要去义务教学,实在不太现实。秀才本身没有经济来源,很多还要靠家人养活,前期的义务实践,基本是对亲友、家人和下人进行的,是为了检测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
何惜生就对文献中分析了这种现状,说要真正开启民智,必要全民读书识字,形成有组织的集中教育,而不是零散的个别教育。
普通成年百姓要想学有所成难度太大,以识字为主,兼学简单算术,目的在于能看懂官府布告,以及能写简单书信、算账记账,如果有头脑聪明且勤奋好学者也可能有所成。时间不长,可以利用农闲,夜晚等。场地可以借用省学院、祠堂、寺庙、城隍庙等。组织可以每次几十近百人同时学习。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那几种识字法学习识字,形成一定的识字基础,内容以儒生们编写的课本为主,算术方面学会数数、读数、记数;第二阶段,主要学习拼音,结合识字,算术方面学会加减计算;第三阶段,巩固拼音,学会查字典以后自主识字,学习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学习乘除法计算。每个过程五天到十天,每天一至三个时辰。
童子要求更高,还要学习经传典籍,吟诗作文,或是以后学习其他学科技术,所以识字不能是内容毫无联系的单字。识字还可以看图识字,对比识字,随文识字等等,以前说的那几种对童子来说只应该是辅助方法,而不是主要方法。也就是说,在新课本编出来之前,还是按以前的所教,《三字经》《百家姓》等,适当渗透那几种识字方法。
百姓贫困无力上学,这就需要:一、官府出钱;二、有钱人捐资;三、个人义务付出。目前,官府出钱不可能,连买米都是半价赊购;何惜生没什么钱,计划每月捐资二十两——文献中听了吓了一跳:何爵爷哪里来那么多钱,听说是专利费才放了心,自己也提出一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