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效忠(1 / 3)
何惜生接过来。这就是所谓的效忠书了。何惜生翻了翻,上面的字都不多,就是像誓词一样几句话,填上名字,按上血手印。何惜生拿在手中,一叠纸,一斤都不到,可何惜生却感觉重如千钧。何惜生心头沉甸甸的,抬头看着王勇:“王将军,你们不怕我告诉政王爷吗?”
王勇跪下了:“不怕!大华不许有私兵,只要你说出去,我们就会人头落地!甚至会株连九族、血流成河!不过我们都相信你!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百姓,都是占稳大义!你不会随便让我们送死的。现在,看当今天下,只有你才是全心全意为了百姓,也只有你才能给百姓带来幸福!曾经有人拉拢我,我知道这不是好事。拉拢军队将领就意味着有人想变天,就意味着战争、流血、死亡。我不管他来自何方,没有答应我知道我不识字,没看过书,头脑不多。我必须站稳脚。现在我们把命交在你的手里,就是希望你能放手大干。”
周围何伯爵的侍卫看见了王勇下跪,都很惊奇。而更远的王勇的侍卫却很严肃,他们是早就知道王勇会怎么做的。为了将来的幸福,他们义无反顾。
“起来吧!你知道我是不喜欢有人下跪的!我再想想吧!你回去吧!”
王勇答应了一声,退出去了。
晚上,刘健经过允许后进入了何伯爵的房间。
寒暄之后,刘健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大财主,五十多岁还从青楼中带回一个女人,一年后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是财主怀疑儿子不是自己的,对母子俩一直不怎么待看。十年后,财主因病去世。母子俩被赶出家门,受尽了苦难。不到一年,那个母亲也终于病死了,算是得到了解脱。小孩讨饭为生,天幸一个路过的老和尚把他带到寺院里。小孩在寺院里什么都做,也学习识字,读经书。几年后一个高僧路过寺院,偶尔看见他,然后跟寺院的方丈交谈了一番。方丈告诉他,寺院能救助困苦,总是有限,要想救助众生,还得从政。高僧看他有救助众生的愿心和机遇,希望他能经历科举,以后从政。从此他放下经书,专门学习诗词歌赋,史籍策论。又过了几年,小孩也长大了。二十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科举,从府试、省试,一直到殿试,都是名列前茅。正逢当年关外府府台依例换人。大家都知道北疆贫瘠,都不想来。他怀着对老和尚感恩的心,怀着造福一方的壮志,毅然申请到关外府。到了关外府,才知道胸中诗词歌赋、史籍策论完全不能改变关外府的现状。他迷茫,写信给以前寺院的方丈,希望解惑,如果不能他愿意正式出家,继续回到以前那青灯古佛的日子。方丈回信告诉他,要等待,总有一天他会有所作为的。蒙匈入侵,他很想去和敌人拼命,可是手无缚鸡之力,又舍不得妻子和儿子,特别是儿子,还不满三岁,他不希望儿子以后像他幼年那样受尽苦难。不得已随大众搬进太平关避难。不久,他终于发现了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的人。虽然这个人比他年轻,没有经过科举,但有绝世的才华、无边的智慧、悲天怜人的胸怀。他想请求得到这个人的指点,甚至奉他为主,甘愿做这个人的傀儡,真正地造福一方。
故事讲完了,刘健目不转睛地看着何伯爵,眼里满是希冀的光。
毫无疑问,那个青楼女子的儿子就是眼前的刘健。何惜生忽然想笑,曾经看那些穿越小说,主人公虎躯一震,散发出王八之气,天下无不归心。自己也没做什么,只是比常人多了千年的见识,有一颗平等心。不过何惜生笑不出来,无论哪个时空,有钱的有权的大都拼命抓钱抓权,以图找更多的钱,掌更大的权;或者浑浑噩噩地过,还美其名曰大道无为。真正想为百姓办实事的人太少了。
何惜生平静地说:“刘大人,你应该知道,我得罪了两个皇子,还被人行刺,朝不保夕,还能帮助你什么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