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论民族融合(2 / 3)
为了备战,增大北疆士兵中骑兵的比例。比如百胜省,以前两个混成旅,步兵一万,骑兵五千,改成骑兵一万,步兵五千。政王爷当然听从了这个建议。何伯爵提议用矿石换盔甲之后,东土已经落实下来,买了几百匹。南岭太远,可能还要几天才能到。本来何伯爵还想扩大交易量的,害怕对方发展太快,自己准备不及,今后战争爆发自己要吃大亏,也就忍了。几算几算,还有近万匹。养马是很烦人的事情,要地方,那些草料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占据很宽的地方。以前是王勇的部队分出一些专门养马,养得士兵心里慌。
蒙匈人长于放牧赶马驾车,当然就得充分利用起来。
每个府何伯爵对所有宣誓效忠于他的蒙匈人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告诉他们要遵守大华的律法,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吩咐,也要抽时间学习识字读书,还要养成经常洗澡的习惯。然后分出一部分去放牧,反正大连山外三十里草原还是大华的地界,就是进入蒙匈放牧也没有人会说什么。一部分人开运输队,可以承接北疆所有大路的旅客运输,以及任何商人雇佣运输货物。何伯爵派人在北疆每个府县都设置了运输队,何惜生还把初步的物流知识传授给相关的负责人,流动管理,驯养信鸽,传递商情,很快就垄断了北疆的马车运输。运输队还顺便收购捎带药材、火药原料等货物,适时转运到关外府。最初蒙匈人路线不熟,还得其他人陪同带路。后来渐渐熟悉了,就只有负责经济、消息的人才是大华人,其他的都是蒙匈人。就这样,何伯爵解决了所有的马匹。分出了两部分人,还不到一千人,剩下的人根据自愿,或挖矿,或参加做工,学习各种技术。与蒙匈人接触的其他人先还比较畏惧蒙匈人,逐渐发现,蒙匈人其实很好相处,特别豪爽,也就慢慢放了心,同蒙匈人和睦相处起来。
张志祥提议要何伯爵出马的钱,政王爷说,如果何伯爵不解决那么多马,那些马谁去管理?何伯爵安排人放牧,把士兵解脱出来,安心训练,这就是好事。而且何伯爵的运输队也要纳税,放牧的马无论谁来买,钱都是官府的。也就是说,何伯爵帮着放牧,免费租用一部分。要是何伯爵不管,官府不但没有进项,还得出一部分。
何伯爵大量使用蒙匈人,接收蒙匈世子入学,还是掀起了一阵风浪。北疆有儒生进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走在街头,看见蒙匈人,就想起当年蒙匈人烧杀劫掠,心头就惴惴不安,要求完全驱逐蒙匈人。也有御史上奏章,请求皇上将何伯爵治罪。皇上思虑再三,将奏章副本转给政王爷,政王爷又将副本转给何伯爵。为此,何伯爵亲自写了一篇文章,传发各地。
文章写道,大华是一个友善的民族,是一个宽容的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民族。古时,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很多小民族,小国家。其中也发生了许多战争,甚至有的民族消亡,然而,最后都统一到一起,形成数万里疆域的大国。而且历朝历代的疆域也不完全一样。几经演变,才有了今日的大华。为什么这些人都能平等和谐相处,蒙匈就不能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因此才有了各行各业,才有了众生百态。同样,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长处,只有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进步,才能发展。不拘寸土,方能成就高山;不拘细流,方能成就江河湖海。菜刀能杀人,但我们不能丢弃菜刀不用。狗会咬人,但我们不能就不养狗。各种物品,本身没有对错,对错在于使用它们的人。菜刀等各种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对错在于其使用的人。各种豢养的动物,本身没有对错,对错在于其豢养的人。同样的道理,普通蒙匈人本身没有对错,对错在于指挥他们的人。一个人,总是对外人产生畏惧之心,这是其本人无能的表现。一个国家总是害怕外国家,一个民族总是害怕外民族,也是这个国家、民族无能的表现。一个人以霸道威震天下,能使人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