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差人(1 / 3)
“不行!以后你不签咋办?你再忙,你已经来了。蒋大人在这里,有官府的人帮忙,签合同很快的。不签也行,我觉得工钱低了,希望提高工钱;还有,以后的工钱五天一结,最多十天一结。”工匠说。
天下哪里有这本书卖?周兰山想了想,说:“你们签了合同以后农忙就不方便。你们大家都考虑考虑,核计一下,哪些要签,哪些不签。我也了解一下具体工种的工钱,还要跟蒋大人商量一下,做好准备。短工的工钱也等会儿再说。”
“好!我想,我们半个时辰能考虑好。希望你们半个时辰也能做好准备。早点办好早点安安心心地干活。”说完,大家一窝蜂地跑到旁边去商量了。其实大家根本用不着这时商量了,很多事情早就有计划,只需要按照计划实行而已。大家围在一起还不是确认一下哪些人怎么做,然后聊聊天打发时间。反正今天的活干不干,工钱已经结了。没有多少人愿意白干的。
合同的格式是固定的,内容写完之后双方和证人签字画押就行。证人可以不限制,只要双方认可就行。为了得到更好地保证,多数合同的证人是官府。官府为了节约时间,一般都准备有大量的空白合同,只需要将其中的空白填好。经过官府的合同,官府都要存档,万一双方哪一方的合同不见了,对方要违约,就可以翻查官府的档案。当然,经过官府的合同,就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周兰山和蒋光烈商议,希望合同尽量少签一些,请蒋大人派回去拿空白合同的人回来说,空白合同不多了,暂时就签这么多,下次再说。蒋光烈心想,你还是不听劝告啊,那我可不管你的死活了。面子上他也不会得罪周兰山。周兰山的父亲周子轩曾做过巡抚,同窗、同僚都很多,将来跟自己使绊子可不好。他暗中用手指了一个府衙的书吏,悄声说:“这件事我不知道,你去跟他说吧,待会儿我就叫他回去拿。”
周兰山把那个书吏拉到一旁,如此这般地说了一下。书吏知道蒋大人点了头,这件事也不违法,只是拖一段时间,自己还能得到好处,就答应了。
书吏得了蒋大人的命令,飞奔回府衙拿合同去了。
周兰山询问瓷窑管账,各个工种签合同的工钱。管账干了几十年,对与瓷器有关的各种价格工钱如数家珍,报得清清楚楚。
半个时辰后,书吏来了,大声报告蒋光烈,因为很少用,就没有注意清点,空白合同只有两百多份了。瓷窑的人太多,肯定是不够的。关内府没有书坊,今天来不及了,明天去太平关赶印一些。
周兰山就请工匠的代表商议,工匠代表表示理解,说本来想签八百人的,既然这样,那就一些人先签吧。
合同正式开签。一共二百五十六张合同,又是一式三份。就只能有八十多人才能签合同。书吏填写空白,就是双方的姓名,工匠的工种工钱,合同的期限等。然后是双方签字,蒋光烈盖印。
然后是谈短工工钱的事。凡是没有签合同的都是短工。双方左磨右磨,短工都增加工钱,视工种不同,增加的也不同,最低的力工,每天增加一文;最高的技工,每天增加五文;其他的各自不等。结账也明确了,十天一结。
一切忙完,天也快黑了。今天是无法干活了,还是明天吧。周兰山今天也回不了太平关了,只好明天回去。周兰山告诫了周振白一番,然后就到府衙去了。
第二天,九月初三,周兰山到瓷窑转了一下,看见来了很多人,放心地离开关内府,回太平关去了。他也知道损失非常严重,但是只要能到时交货,这点损失不算什么。如果到时无法交货,那个损失就太大了。他问过管账,管账说了,只要人数减少在一百人之内,还是能够按时交货。
周振白吸取了吴大用的教训,没有去巡查。他对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