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汪再兴的文会(2 / 3)

加入书签

他甚至想过,干脆辞官不做,去追日学校当老师去,甚至去蒙匈支教,日子恐怕还好些。不过那也只能想想算了。父母含辛茹苦,希望他出人头地,他不能让父母伤心啊!

于鹏在汪再兴到的第二天就去述职,也大略介绍了百胜省的情况。汪再兴晚宴的第二天,他又去了巡抚衙门,告诉汪再兴何伯爵如今在北疆的地位和影响力,小勇两兄弟的全部身份。汪再兴被惊了一阵冷汗。我的乖乖!政王爷亲自主持的总结会都不参加,连政王爷的面子都不甩,自己算什么?汪再兴是郑家派来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郑家豪跟何伯爵搭上关系,挣大钱,为将来打击华存悌,扶华存孝上位做准备。没想到一来就差点得罪何伯爵,还是有点书生意气啊!

汪再兴也想过亲自去拜望何伯爵,又担心进不了大门面子不知往哪儿搁,就打消了念头。以后慢慢想办法吧!汪再兴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百胜省的读书人的水平问题。按例,三年一次科举考试,今年就该举行了。八月全省统一会考收取秀才,明年所有秀才都可以进京考进士,甚至随后参加殿试。他早就听说百果省的百姓识字搞得很好,特别是太平关已基本完成。那么百胜省读书人的数量和水平是应该不错的。全省太大,读书人太多,先从太平关开始。汪再兴通知了省学和府学的学正学官,太平府府台于鹏商议,近期举办一次太平关的文会。目的是促进儒生读圣贤书,吟诗作文的水平,为即将到来的科举做铺垫。为了不和离任的张志祥发生关系,特别决定五月二十一,也就是张志祥走后的第二天举行,地点就在巡抚衙门后花园。

于鹏和其他人都不好说什么,连忙发布告。其实于鹏心里已经起了一种不好的感觉。他隐约得知,大量儒生都去关外府去了。有的还到蒙匈支教去了。据说,到蒙匈的儒生已经超过三百人。他们每年的收入不低于他当府台的收入,有的人甚至把家人也带去了。趋利是人的本性,进士难考,百不取一,即使考上又能做什么?只要不是前几名,没有关系,基本上是不会有任何官职的。

五月二十一,汪再兴做了大量准备,请到了政王爷,还请到了飘香楼的两大花魁。他本来想请文献中的,可是就任晚宴文献中没有参加,说自己很忙,连请帖也不接。

辰时末,就有儒生来了。可是一直到巳时正,到达的儒生还不到十人,这怎么开文会?汪再兴的脸上很不光彩。于鹏等人不等汪再兴发问,就去向来的儒生了解情况。来的儒生中,只有两人是留在太平关没有离开的。其中一人的父亲多病,他不方便离开;另一人家底比较厚,不屑于教书,斯文扫地。其他的都是追日学校放旬休回来探亲的,待会儿就得离开。据他们说,落马坑的工匠都开始了学习各种技术,老师们也受到影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有的人旬休都很少回来。很多人放弃了科举,当然就不会来参加什么文会。

于鹏的脸白了,轻声向汪再兴汇报了情况。汪再兴的脸成了猪肝色。地方官的政绩跟科举报考以及考过的人数有关。要是一个地方报考的人数过少,地方官肯定是不称职的。太平关的儒生放弃科举,可以想象,关外府更甚,最多只有关内府好一些。

政王爷起初也没想到这个情况,后来很快就想明白了原因。他不由得苦笑,这个何伯爵给北疆带来的改变太多了啊!可是,这样怎么行呢?要是大家都放弃了科举,这官府还真的不好说话。就连政王爷本人,地位动摇的可能性不大,声望可能也要有损吧!当然,政王爷对声望看得并不太重,首先要百姓富裕起来才是正理。政王爷想起当初何伯爵的话:诗词,小道尔;当下重要的是雪中送炭,教会百姓识字,而不是锦上添花。

弄琴和舞柳相视一眼,心里早就明白了。她们的生意现在完全是靠商人们支撑,远不及以前了。她们也彼此怀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