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明慧大师(2 / 3)

加入书签

看情况。人质在学校读书,学校没有军事力量,用不了几个人就可以解救人质。华思政与何惜生有隙,也不会派兵进入蒙匈为何惜生报仇。即使他派兵,正面作战也不是蒙匈人的对手。蒙匈人完全可以后顾无忧。”

“还有一个问题。落马坑伯爵府固若金汤、易守难攻,蒙匈人怎么杀得了何惜生?另外,蒙匈人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

“其实何惜生已经教过我们了。用火药,用九元宫制作的开山火药,伯爵府就会变成废墟。那种火药应该不难买到吧?只要我们派人装成商人,就完全可以进入蒙匈,把消息告诉他们。”

“好!就这么办!高先生,这件事你全权负责!”义王发言,结束了这次会议。

平康十三年六月二十,太平关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都是僧人。一共有一百多人。僧人在大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僧人大都是长年呆在寺庙里,念经,做法事。极少有僧人出门化缘。因此这一百多人出现在太平关立刻引起了轰动。

前面有十个人负责开路,几丈远之后就是僧人的大队。最明显的是走在大队最前面的老僧。老僧的年龄不知道有多大,从完全洁白如银的眉毛和胡须可以看出至少是八十开外。老僧身着袈裟,风尘不染。头顶十二个戒疤,显示出不凡的身份。其他僧人大多不过四十,年轻的只有二十左右,都显得风尘仆仆。说明他们完全是步行。他们来自何方?去往哪里?都成了众人关注的问题。

城门的士兵很礼貌地请前面负责开路的僧人出示度牒(说明僧人的法名、出生时间、出家寺庙和时间等的文书),询问他们的来意。按常理,僧人也有一定的产业,享受免税的待遇,出行各地都不用缴纳入城税,到各地也不会受到过问。守门是士兵这样做有两个原因:如此多僧人一同出行必有大事,他应该上报,使上级了解;三月初曾有大量江湖人进入太平关,随后就开始了盘查外地人。

负责开路的僧人中的一位取出了两本度牒:一本是他本人的,一本是后面老僧的。老僧是这队人的最高首领,其他人都是他的追随者,所以必须出示。

士兵接过一看,马上跪下:“恭迎**大师!”**大师!居然是**大师!一个士兵拔腿就跑,向城门官报告。城门官一听,一边派人立即报告政王爷、刘都督,一边亲自下来行礼。

**大师,据说已年逾百岁,是大华影响最大的高僧,也是大华立国三百年来为数不多的传奇人物之一。他自幼出家,头脑聪慧,被称为佛界神童,未满二十就名扬天下。年轻时游历各方,中年就常驻盛京的普渡寺,一两年出庙一两个月,游历各方。其武功早已入化境。五十年前曾有一个独行大盗,轻功绝佳,武功一流,劫财劫色,还窜进皇宫行窃,偷走了皇后的绣花鞋。官府毫无办法,朝廷颜面大失。**大师应邀出山,一天后追上大盗,然后如影随形,除了劝告就是念经,两天后大盗无法忍受,到官府自首,被判斩立决。他佛理精深,先帝曾多次与他参禅论道,当今皇帝也曾请教过他。他开法会多次,每次参加的人都是人山人海,却听不到一丝杂音。他还乐善好施,多年收留的孤儿难以计数。十年前,他突然宣布闭关,随后就十年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很多人都以为他已经圆寂,没想到居然还活着,还到了太平关!

既然是**大师,一切询查都不需要了。**大师即使要到皇宫,皇上也会到履相迎。城门官下来行礼,并请**大师摩顶,既是敬仰这位当代的传奇,不朽的神话,也是为了拖住他。已经派人去报告政王爷了,政王爷说不定还会亲自迎接。

政王爷果然亲自到了。太平关并不很大,政王府就在城中心。**大师来到太平关,不亚于钦差大臣,不亲自迎接实在不好。政王爷一接到消息,立刻就急速赶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