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太子之争(2 / 3)
上必然不高兴,说不定就偷鸡不成蚀把米。可惜昨天做了那么多准备,有些已经用不到了。但是其他的事情还必须要争取!郑思勋上前一步:“皇上仁德,冯尚书改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就空缺了出来。户部不可一日无主,户部的事务繁杂,非等闲人能胜任。前任户部尚书邱昌盛四年前因为丁忧回乡,现在早已过去。臣提议让邱大人回朝廷再任户部尚书一职。”
“臣附议!”响声一片。冯家派系的人完全没有准备。这怪谁呢?冯志只是想到怎样保住自己不被挤出朝堂,顺利改任兵部侍郎。本来百官的任免,主要是吏部负责,御史协助察举纠错,其他大臣也可以建言。冯家的人还暂时没有考虑到这一层。
礼部尚书詹崇文一向是中间派,这时也站出来:“皇上,邱大人的能力很强,现在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赋闲在家实在太浪费了。臣也希望邱大人能重新担任户部尚书。”
“既然大家都推荐邱大人,那就这样定了。拟旨!着邱大人尽快赴任。”拟旨自然是侍中的事,拟好后交给掌管玉玺的太监。太监盖好玉玺就可以发出去了。邱昌盛的老家也不远,在盛京市和向阳省交界处,离京城不过两百多里,用不了几天就可以进入京城接任。
“皇上,既然冯大人改任兵部侍郎,就要另外调整一个侍郎。文大元帅多病,自年初就没有再上朝了,现在也已经到隔雪省就医去了。兵部的事务也早就交给了别人。臣提议兵部侍郎范仲达范大人升为兵部尚书。”郑思勋又上前奏请。
范仲达也是一员老将,三十多年前的武状元,当年随文定国出征蒙匈时就是文定国的副将。范仲达虽然也是中立派的,但是郑家派系里没有足够资格做兵部尚书的人。只要提议范仲达当兵部尚书,不管成不成范仲达都会记下这个恩情。范仲达当上的可能还很大,其他人很少可以与之竞争的人。本来最初冯志是想直接接替文定国当兵部尚书的,就完全断了范仲达的念头。而范仲达只要当上兵部尚书,只要不犯错,不得大病,就能在那个位置起码呆十年,冯志要想上去就难了。昨天讨论的时候也就确定了,让范仲达升上兵部尚书,郑家另外再推荐一个接任空缺的兵部侍郎的位置。现在只能推荐范仲达当兵部尚书,另外的计划就只有搁浅了。
“臣附议!”同样是一片响声。
“臣反对!”冯志很快就明白过来郑思勋的目的,他怎么能让这件事成功呢?“皇上,文大元帅虽然身体欠佳,还是完全能胜任兵部尚书的职位!那些事务交给别人也是在培养新人!”
“皇上,文大元帅已经多次上书告老还乡,皇上您一直没有答应。皇上要怜惜功臣,就应该让他们安心养病。如果皇上舍不得文大元帅,也可以让文大元帅告老不还乡,留在京城养老,万一有什么事也可以随时请教。”文定国是必须留在京城的。文定国在,就没有人敢轻举妄动。这点,朝廷上下都清楚。
郑思勋的理由很充足,冯志找不到理由反驳,只有愤愤地盯着郑思勋,想用眼光把人杀死。可是郑思勋不在乎,装着没看见的样子。
詹崇文说:“皇上,郑大人言之有理。开国时的军神武安邦武大元帅身体还健硕的时候就让出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安心休养,寿享九十高龄。文大元帅也应该好好休养了。老臣也要培养新人,过一两年老臣也要告老了。”
连一般不在朝堂发言的工部尚书沈边东也站出来:“皇上,郑大人言之有理。文大元帅把事务交给其他人,其他人也很麻烦,有时候名不正则言不顺,处理公务就会有延迟。”以前的六部尚书中,文定国、詹崇文、沈边东都是不拉帮结派的人,关朝吉是冯家的,所以郑家的实力要差得多。
皇上看没有人反对了,当然从善如流:“准奏!范大人即日升为兵部尚书。印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