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招降(2 / 3)
束战争了。一种认为不需要追击东土叛军,而是大部转道镇山省,先收复镇山省,只留下部分军队防守东方。理由是东土叛军已是败军,算是惊弓之鸟,用不着担心。继续追击劳民伤财,需要大量的军费。而镇山省的南岭叛军虽然稍有退却,但是力量甚为强大,对抗的朝廷军队还损失了不少,说不定一不小心还会失去先机。战争进行了这么久,双方的了解也逐渐增多。南岭方面的林铁军已经展露头角,用兵如神,朝廷在他手里损失颇重。现阶段朝廷应该集中兵力对付南岭叛军,尽快收复镇山省。中都五省是大华的经济中心,越早收复,大华的经济越早恢复。
两方都有理由,争执不下。其真实的情况是主张追击的人多数跟华思礼有关,当然不希望华思礼败亡太快。反之主张不追击的人多数跟华思义有关,希望保持华思义的实力。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有人提出,派人向华思义劝降。只要华思义愿意投降,宣誓效忠朝廷,就可以恢复以前的待遇,仍旧当他的太平王。然后把东土所有的将领完全换掉,每年轮换。地方军不像中央禁军,只轮换将领,士兵还是原地不动。从此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就可以避免地方叛乱。那些参与叛乱的将领现在不说处罚的事情,只是轮换掉,以后慢慢考虑是不是处罚。这样就不需要战争,兵不血刃解决叛乱,也就可以暂时不需要那么多的军费,让朝廷喘口气。当然如果华思义还是不愿意投降,收复镇山省后再继续向东土用兵。这其实是一种拖延的方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皇室成员的利益。只要华思义投降了,以后华思礼也可以照此办理。这种意见一出现,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现在京城已经安全了,大家都放心了。战争结束越快,大家越好发财;同样的,只要战争不是太激烈,京城安全,战争拖得越久,大家也越好发财。那些不愿意上战场的,那些想升官的,就会行贿;国家需要购买物资,大家也可以做生意。哪个大臣家里没有一定的产业?
争论了半天,先劝降的人占了上风,最后皇上也同意了这个意见。皇上是知道太后的想法的。太后是不希望打仗的,也不希望皇家的血脉减少。只要不再叛乱,皇上的传承没有了问题,就什么都好。
然后就是讨论派谁去劝降的问题。这下大家都退缩了。劝降不成,劳而无功还是小事情,最担心的是被华思义顺便控制了,再也不能回来。华思义敢叛乱,也就敢控制使臣。即使跟华思义有勾搭的大臣,也不愿意去。华思义叛乱失败,说不定也要怪罪在他们的头上。
早朝一直到下午申时末,才结束,最后确定了一个叫秦守生的礼部侍郎到东土去劝降。秦守生本人也跟华思义有勾搭,但限于职责,没能为华思义提供太多的帮助。他想来华思义不会为难他。这其实本身对华思义有好处。朝廷能喘口气,东土也同样能喘口气。东土已经学会了制作大炮,将来就可以多制作一些大炮。只要东土有了足够的大炮,朝廷就无法奈何东土。
东方已无战事,劝降嘛就用不着慌张了。钦天监查了黄历,今天是不可能了,二十二是黑道日子,二十三是大红沙日,诸事不吉,要六月二十四才是黄道吉日,利于出行,那就到那天才出发。
华樱在申时末也就回到了京城。华樱进了宫,听说皇上还在吃午饭,就到了太后那里。太后听到华樱回来了,就连忙接见了她。“樱儿,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你没在青龙府多休息几天?”
“启禀太后,樱儿在青龙府也没什么事。青龙府刚经历了战争,还有很多难民。樱儿在那里只会给他们添麻烦,就早些回来了。另外,我听说我在太平关的结拜姐妹出事了,想请皇上帮我一些小忙。”
“什么事?说给哀家听听。”
华樱就说了,自己在太平关的时候偶尔微服出游,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