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像赤剑73,但不全像(2 / 3)
射程着急.
这个东西远远没有《d》系列里那么科幻,连敌人的坦克都看不见就能锁定,实际情况是就算看见了敌人的坦克,它还是不一定能锁定。
而赤剑-73就反过来,哪儿哪儿看着都挺简陋,但是基本上还都能管用,不过对射手或者发射装置来说,的确是有一定危险性。
特别是车载的发射车,单兵射手反而没这么危险,因为这货当单兵弹用的时候,发射点和控制点,可以分离相当的距离。
长剑厂有些实践上的顾虑:“高主任,断线怎么办”
这个问题就提的很有道理了,我们没装备的第一代弹,最早只能做到80/s左右的飞行速度,最大的原因就是导线断线。
就连赤剑-8研制的时候,前期因为断线掉弹,也多达数十发。
不过也是托赤剑-8的福,高振东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赤剑-8定型时飞行速度240/s,这也是高振东对于使用方提出的指标中最大飞行速度没有意见的原因。高振东笑道:“不用担心,我有解决的办法。不说一定到指标上的230/s,保守一点,前期200/s肯定没问题。”
见高振东这么有把握,几方一合计,定了,就用这个结构。
赤剑-73之所以能比赤剑-8装备时间更长,一个原因也是它这个把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的设计。这玩意生产数量太多,一下子全撤装,太浪费了,恰好,它这个三大块的设计,让它能在最小的代价下极大的提升性能。
甚至曾经有人看到打过a型发动机,b型的战斗部,c型的制导系统拼在一起的弹,很多赤剑-73的照片里,战斗部和后半截颜色完全不同,不是赶时髦玩儿撞色,而是拼出来的。
还别说拼出来的,你就说射出去能不能打中,打中了能不能打穿,打穿了能不能打死吧。
见大家都接受了这个结构,高振东继续说弹体的设想。
“得益于我们指标中的较高飞行速度,所以弹体能提供较大的升力,弹翼我们就做小一点,而且可以折叠,这样体积尽可能小,最大程度的提升便携性能。”
高振东画出来的弹翼,甚至比原来的赤剑-73还要小,原来赤剑-73的弹翼是基于它基本型120/s的飞行速度的,不过他们搞的这个单兵弹速度快得多,也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弹翼了。
不过这个飞行速度能否实现,取决于制导系统,赤剑-73之所以基本型飞行速度并不高,不是飞不快,而是人工控制飞快了反应不过来。
这个人工控制和后来的电视制导等方式的“人在回路”不同,虽然看起来都是人在起作用,但实际上,前者全靠人,后者主要靠自动控制手段,人是起精确判读和修正作用的。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没有毛病能挑。
“至于火箭发动机,我准备采用双推力发动机。”
这个就是高振东准备玩儿的活了,和赤剑-73不同,这个弹他准备上双推力。
要注意的是这个双推力发动机和双脉冲发动机是不一样的。对,就是那个旗佬在ppt上吹牛笔,但是却被我们先实现,导致他们的主力中程空空弹射程比我们少了一大截的双脉冲火箭发动机。
简单说就是,双推力发动机有两种推力,但是点火装置只有一套,一旦点火,双推力会先后发挥出来,第二种推力的点火时间是不可控的,第一种推力烧完,第二种就接上了。
而双脉冲不一样,它的每一段燃料,都是有独立点火系统的,这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才启动第二段燃料,尽量保持导弹在射程末端的动力学性能。
说回到这个弹,双推力发动机能听字面意思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