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回山庄(3 / 4)

加入书签

最后两人亲自送王信离开书房,看着此人离去的背影,贾政还好,贾赦面上却有些阴晴不定,当初还是急了点,也不知道那孽障有没有闹出事情来,自己上回叮嘱了他,他应该不会坏事,要是得罪了客人,自己饶不了他。

离开了书房,王信却在想着四大家的关系。

自己不会小看这层关系,就像自己手下们,大家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必然是一致对外的,四大家当然做不到自己手下们的团结。

可哪怕到了明年,贾府又衰败了许多,粤海将军还送礼物到贾府孝敬,可见四大家的底蕴之丰富。

河西营外的集市,如果不是扬州商人和薛家的鼎力支持,怎么会有今日的繁华。

很多人很鄙视商人,但是自己认为商业是最有效率的,使用不好工具,要怪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怪工具,而一件商贸上的成就是很伟大的。

不是说这处的商贸轻易毁掉了,商贸带来的需求不会消失,可以轻易再建立一处来取代。这是错误的想法。

商业的兴盛,会刺激需求的增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所以与别人不同,自己不但不鄙视商人,还非常重视商业。

但商业毕竟是以利为重,一百家商业里头,竞争出来一两家,过一段时间,雨后春笋又兴起一两百家商业,在通过激烈的竞争下,最大化的效率云云。

这种残酷的竞争,最大效率的诞生,无疑是不可控的,那么与军队需要的稳定又截然不同。

从这方面而言,自己不可能去亲自掌控商业,包括许多方面。

而且商业也不是可以掌控的,掌控后的商业就凋零了,失去了残酷的竞争,也就失去了商业最大的优势,高效的效率。

没有了高效的效率,商业还能有什么意义,只能关起门来罢了,应对不了外部竞争。

把什么事情都想要控制在自己手里,岂不是皇帝。

王信更多的是想要合作,而不是控制别人,因为自己也不想受别人控制,比如与众人约定了一件事,某种情况下,必须要如何如何,比如战争状态时候,全社会的资源都要被调用。

大周,乃至于各朝一直缺乏这样的约定,所以朝代末期,特别是对外失败的时候,一边是大户们朱门酒肉臭,一边是前线缺少物资士兵饿肚子。

所以约定才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如何就如何。

这些问题,已经不得不思考,因为如果自己顺利留在大同,又或者调回京营,无论大同还是河西营外的集市,特别是大同那边,自己必然会做正确的事。

推动内部良性循环的商贸就是正确的事,只有经济繁荣了,自己才可能养的起自己的精兵,否则思想再统一,连肚子也吃不饱,士气必然瓦解的。

幸运的是目前是大周,大周地大物博,物资丰饶,能自给自足,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缺乏石油天然气,那才是要命的问题。

做不到自给自足,就必须依赖外部,依赖外部就容易受制于人。

不进则退。

这片土地要么进,可以在工业时代自给自足,要么保守,只能维持农业时代的自给自足。

可又想到兵部侍郎李源,还有戎政尚书陶杰,王信忍不住皱起眉头。

这又是自己选择四大家,而不是彻底倒向张吉甫的短板了,面对这些人的反对,目前的自己在朝堂上并无力反抗,张吉甫包括朱伟,他们可能会愿意拉自己一把,但不代表愿意为自己出头。

所以还是林如海的问题,以他的资历和能力,如果回到了京城主持大局,朝堂上就有人能为自己扛旗了。

因为心事重重,在一处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