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2 / 4)
自己说话,自己如果反驳王信,说明自己因为怕事,不够义气。
严中正也没有解释,低着头看着地面。
等了片刻,严中正抬起头,笑道:“上头的事情,对也不对,我们如何得知呢,听天由命罢了。”
王信不以为然。
张吉甫虽然拖着自己,但是张吉甫的做法,从客观而言并没有错。
边地军镇军阀化的下场毋庸置疑,于国于天下都是不利的。
诚然。
大周是家天下,头上有个皇帝。
可王信最信服某人的一句话。
实事求是。
大周这样的国情和社会,包括人们的认知,注定了会有一个皇帝,哪怕江南出了新学,有了明代末期一样的社会发展路程,江南同样发展出了新学。
《三言二拍》等大量白话文小说的诞生,说明了小市民阶级的崛起。
小市民阶级虽然有诸多的缺点,但是反对皇帝这样的存在,同样在生产力上而言,更是一种进步。
于是有了独君等各类大逆不道的思想在民间传播。
可这不够。
大周太大了。
江南地区一日吃三顿饭,而大多数地区一日吃两顿饭,物质上的差距,注定了新学的思想在别的地区传播有限。
不能被多数人接受的社会变革,就无法快速普遍起来。
从大周的国情出发。
张吉甫的做法是对的。
加强朝廷对京营军权的控制,哪怕朱胜功和自己关系不错,王信并不认为张吉甫做错了,同样,在压下各地军镇军阀化的动作里,王信也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支持张吉甫。
冯庸养寇自重的做法,无疑对天下是有害的,只对冯庸他个人有好处。
所以自己同意到大同对付冯庸,支持张吉甫。
换做自己是张吉甫,自己一样会这么做。
反而是朱伟。
不愿意为了公事得罪东平郡王,选择冷落严中正。
以此向东平郡王表明态度,此事是张吉甫和东平郡王之间的事,不关他的事,才是官僚作风,哪怕他和张吉甫不对付。
果然是治大国如一盘棋。
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吉甫要对付朱伟,把军权收回,就会在其他事情上,遭受朱伟的牵制。
想到明日要见张吉甫,天色也不早了,自己还要回京,王信拍了拍严中正的肩膀,约定了时间再次碰头后,先告辞离去。
严中正不知道王信要约自己做什么,心里隐隐猜测。
王信的才能和作风,严中正平日有关注,跟随这样的将军其实也不错,只是以前两人差距不大,且是竞争对手,如今要投靠对方,心里上有点难以接受。
又想到自己今日的困境,王信还愿意收留自己,自己却在纠结面子,倒是自己小气了。
“果然是王将军,我远不如他。”
看不到王信的影子了,严中正长叹一声。
——
赶在京城关城门前抵达,等到了贾府时,天色已经黑了。
王信和史平等人骑着马,沿着从通外河引的河渠边在贾府后街上,这里是贾府下人们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府里的老人成了家的。
最大的一处院子,住的是周瑞一家。
周瑞是王夫人的陪房。
王信下了马,史平上去敲门。
“是王将军吗”
听到声音,王信转头看去,只见一个黑影靠上来。
“你是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