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想起探春(2 / 4)

加入书签

,而外人却无法轻易立足,没有地利;又有东平郡王和辽东都司如此复杂的局势,可以看成没有人和,这些年里,不光内地遭灾,努尔干遭灾更为严重,所以也没有天和。”

众人仔细听王信的分析,时不时点头。

王信叹道:“天时地利人和皆无,所以大同那边的模式无法照搬。”

众人无言。

良久。

曾直苦笑一声,感慨道:“难道任由辽东局势糜烂不成”

“除非集全国之力。”

王信认真道。

商业追求利益,大漠疲软,加上自己学西班牙人,用了些许不光彩的计谋,所以才能根据当地特色,推出了现在的大同模式。

但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利益的。

俄国东扩没有地理阻碍。

反观内地,北边是蒙古高原,东北是外兴安岭,水路交通都不便,不像俄国,可以沿着河流往东而行。

加上内地的种植和织造业发达,大大降低了对皮毛贸易的需求。

至于东北。

东北比大漠要难征服。

那么利益与得失算计下,明显要亏本的情况,那么只有集中政治和资源,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力来主导,才能推动开来。

比较松散的地方大户,不可能发起如此高效的模式。

比如谁来当头

而且是说一不二,掌握实际大权的头。

没有大户甘愿让出去的,他们连现在的皇帝都不愿意接受。

历史已经证明。

如地方乡绅大户们主导的南明。

曾直听出了王信的话音,越发的失望。

“想不到偌大的大周,竟拿不出可以解决辽东的方法。”

张云承感慨。

王信没有说话。

以前趁着中国内乱,偷偷占据东北的高句丽,大一统的隋朝在此地栽了跟头,后来还是大唐集全国之力,数次征伐才彻底拿下。

已经消亡的大明,自身还没有大周的皇权斗争,也没有大周实封的异姓王这些因素,结局一样栽了跟头。

虽然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努尔哈赤这个人。

可王信很确定,努尔干的问题不会小。

虽然不敢肯定辽东未来的局势,可哪怕被大周平息,也绝对不简单,要耗费不少的国力。

大同的模式,解决不了努尔干的问题,只能在努尔干发挥善后作用。

王信说的有条有理,众人不疑。

张云承虽然感慨,却不是很在乎,关外苦寒之地,比起朝堂大事,算的了什么。

连陆仲恒也没有太过关注。

大周实封四位异姓王,除了当时四王八公实力强大,太祖皇帝又不够强势外,也有封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的原因。

辽东也好,云南也好,西北也好,大宁也好。

税收没有多少,开支却是不小。

沉重的负担。

王信理解几人的想法,却不赞同,本质上还是实力不够的问题。

大明收复了交趾,结果又丢失,从本土变成藩属国,不是军队不行,而是文官不行。

曾直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一脸诚恳,竟然说道:“不知道王将军身边可缺人手,如不嫌弃我的才能不足,愿为将军手下一书吏。”

陆仲恒和张云承吓了一跳。

王信也没想到。

“程老弟,这是为何”

张云承连忙问道。

曾直脸色严肃,解释道:“王将军在大同的做法与众不同,小弟大开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