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盼著友军死(2 / 4)

加入书签

的总兵眼高手低,竟然没打过人家。

被人家拱兔部的王达子报復回来,最后闹到朝廷那边,朝廷才派人安抚了王达子。

那王达子也不想和大明闹,毕竟跟著大明贸易才有肉吃,没想过要征服大明,其实像努尔哈赤这种才是特例,所以王达子获得了一些赔偿,也就偃旗息鼓。

此事正是大名鼎鼎的哈流兔之捷到拱兔部復仇。

而当事人靠著人情关係轻鬆化免了责任,继续当他的总兵,成为日后萨尔滸之败主要责任人之一。

其实这位总兵能力还是有的。

在大西北时期就很厉害,擅长长途奔袭,被蒙古人称为太师,差点与前辈马芳齐名。

奈何刚自用,不懂审时度势,在大西北养成了目空一切的傲慢,去了东北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思路和战术,一错再错,终成大错。

这也是王信深以为戒的案例。

大周太大。

绝对不能傲慢,谁要是因为旧功而陷入傲慢之中,哪怕是关二爷也会获得惨败的教训。

没有不败的將军,只有久战的英雄。

能持续战斗、不断成长,才能经久不衰。

戚继光就是如此。

战术始终在改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因此才有戚继光的百战百胜,打出令敌人闻其名,即退避的威风。

听到王信说的话,曾直嘴角笑了笑没有接话。

刚开始的时候,陆仲恆推举此人,曾直感到好奇,加上在国子监实在是煎熬,於是来到王信身边做事。

最初並没有重视,慢慢的曾直感受到了不同。

通过商业的模式扎根关外,这种方法令曾直耳目一新,加上大同西军的战力,这样一股势力如果崛起,那么背后有这股势力的支持,岂不是自己的依靠

贾政虽是国公之后,却只是五品的工部员外郎。

所以贾政在京城並不是很硬气,后来有了个贵妃女儿,变得硬朗了不少,加上靠著大同的大同西军,手里的筹码更多。

名望有了,底气也有了。

几年间不显山不露水,贾政变成了实权派,从那一派的重要人物,逐渐往核心圈靠近。

王信也知道曾直想要什么。

当然不是理想。

不光是曾直,哪怕自己手里很多的將领,对百姓秋毫不犯,严守军规等,也並不是因为理想,很多人只是因为对自己的效忠。

自己连手下的人都无法全部改变,何况是外人。

但是自己身边又需要人帮忙。

这就是现实吧。

王信喜欢理想国。

曾经大明被西方传教士称呼为理想国,印度人不服气,后世不少学者说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国是指印度,好笑之余,奈何终归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实际上哪里有什么理想国。

“打完了这一仗。”

王信指了指远处的山川,嘆道:“老百姓们就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我也尽到了我做军人的职责。”

曾直顺著王信指的方向看去。

天际尽头处,隱隱浮现的山川影子。

“將军认为打完仗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怕將军会失望。”曾直心里有些复杂要说聪明。

眼前的將军无疑是自己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人之一。

可有时候將军的感慨之言又颇为可笑。

什么人人都吃饱饭,穿得暖,睡得好,丰衣足食。

这种话喊一喊就好了,唯独將军仿佛当做正事去做。

连古人都知道。

兴,百姓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