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仗势欺人的王信(1 / 4)

加入书签

第319章 仗势欺人的王信

大同西军一万二千人,天成军一万八千人,永兴军人数最多,將近三万。

物资大半在大同。

从后方往前线运输,张文锦同样担心粮道被切,因此在丰州设立大寨用来储备粮草,至少有二十万石粮料,后方还在源源不断输送中。

供应大同西军的军粮主要来自山西,粮道经雁门关,一路顺著朔州、马邑、左云、牛心山,出威远关,途经镇虏、云川二城,最终目的地设在大板升。

天成军没有大同西军的优势,被控於永兴军之下,粮草全部由张文锦调拨,不像王信。

王信准备充分。

大军粮草的来源颇多。

除了四成来自山西调拨,两成来自大同调拨,也就是朝廷下拨的粮料,还有四成则来自聚眾昌。

那么换个说法。

本应该十成的粮料,其实到王信的手里只有六成。

少了整整四成。

这也是大周继承前明的弊端。

前明朝廷和地方平分税赋,所以大军行军的路线,沿途各县供应粮草,或者由朝廷分派各县徭役和征派,先由地方垫付,根据消耗用往后的减税来弥补。

如此做法,一则减轻运输的消耗,二则减轻民力,三则效率高,不一而论。

可谓是良法。

但是当地方烂透了呢。

別人不清楚,王信却清楚的很。

大明亡国原因各种各样的说法,其实就是地方利益阶级失控,把民间的利益全部抢占罢了,这是几千年不变的现象。

人性永恆。

而大明的这套制度,在前期的时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期,等地方利益阶级烂透了,就形成了一个无底洞。

税赋里原本留给地方的四成,被利益阶级全部贪腐和耗掉。

而原本地方官府应该做的事,以及承担起来的责任,一样都没有办,竟变成了对百姓索取无度,於民间无半丝益处的毒瘤组织。

漏洞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

到了最后,无可奈何的朝廷,只能把自己的那六成税赋,本该用来办朝廷要办事的钱拿去补贴地方,可地方已经是无底洞。

这就是为什么大明有名的內库之爭,官员经常找皇帝要钱,而皇帝却不愿意动用自己的內库的道理。

实际上。

地方利益阶级烂到底,朝廷利益阶级何尝不是烂到底。

这也是崇禎上吊前感嘆文官皆可杀的原因。

其余不论,单论军事。

晚明时期,大明军队犹如屎山代码,不去动还好,一旦军队开拔,那就彻底完了,绝对会譁变。

因为本该地方承担的军粮,地方早就贪腐光了,没有能力给过路的军队提供军粮。

而大明的这套制度,又导致军队行军途中,大军只能指望过路县府提供军粮,如果地方县府不敢,军队自身没有办法解决。

这就形成了死结。

军队只有譁变的选择,否则就是饿死。

也就是军人只能做强盗才能活。

大周既然承袭大明,那么会有哪些弊端,以及针对这些弊端的论证,王信不敢说门清,但也是心中有数,虽然不是专科,民科也是科嘛。

只是到底在嘉靖时期呢,还是万历时期,又或者天启时期

总不能是崇禎时期吧。

毕竟才过百年。

王信不敢往下决定,寧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

谁要是在太平时节拉开乱世大幕,无论他是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