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与薛岩翻脸(4 / 4)
除,大周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纸钞,导致于大周极度缺乏“钱”。
后来大清建立。
对大清的统治阶级而言。
汉人的文人和商人区别不大,都是他们的奴才,反倒是解开了商人阶级的手脚。
比如对纸钞的需求,对于大明的官员们而言,是他们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对于大清的商人们而言。
只要没有了官员阻碍商业发展,这些需求反而是刺激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根基所在。
所以“钱”的短缺需求,刺激了大清民间票行的迅猛发展,从而给解决,又反哺商业有利支撑,最后大清口外贸易出现了几千家商号的盛况。
如道光年间。
大同关外的隆盛庄,有牌匾的商号达3000余家。
可惜。
根子错了,哪怕方向意外对了,虽然会有短暂的繁荣和盛况,但终归还是越长越歪,最后的结局也只有拖得越久,得到的也只有更惨。
大清的奴隶制社会,开历史的倒车河,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结局。
只会成为文明发展的毒瘤,带来的只有文明的大倒退。
薛岩脸上浮出难明之色。
以他的和王信的关系,两家之好,如果只是王信的需求,薛岩很乐意满足,有了共同的利益,两家只会越来越好。
可惜王信是为了“公事”。
虽然理解王信,可薛岩心里仍然有些不痛快,勉强道:“总镇大人需要多少”
王信理解薛岩的不满,不过薛岩想要维持关外贸易,自己可以让他成事,也能一句话让他败,这是王信的底气:“暂时两万两银子吧。”
薛岩抬起头,认真看着王信。
王信没有犹豫,坚定道:“就当给朝廷交税。”
朝廷的确收不上税来,王信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只能寻找商道,自己来收税了。
聚众昌就是如此。
聚众昌垄断了关外,成为了最大的坐地户,那么交给大同西军合计的两成五就是等于税赋,而大同西军也的确解决了朝廷的边患。
薛岩靠着关外贸易在江南挣得流油。
王信当然也要“收税”。
“既然称作税,已经在沿途交了不少“税”了。”薛岩强调道:“都快接近一半的税。”
“的确辛苦了。”
王信理解薛岩的不满。
百姓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官员带来的。
比如物价。
朝廷的商税的确很低,但是地方私下设立的关卡税收的高啊。
这些地方衙门设的税卡,原本是用来弥补地方衙门的亏空,或者用来解决某些事情,最后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皆沦为了私人的私卡。
商人只能抬高物价。
犹如私盐为什么禁不了
因为官盐又贵质量又差,百姓们不愿意要,只喜欢买又便宜质量又好的私盐。
那为什么集中生产的官盐,质量反而不如小作坊的私盐
王信心里门清。
他可是靠着盐道起家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