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2 / 4)
方向不对,做得越多,只会错的越深。
结果大明不但亡国,还是被几十万人口的落后文明给奴役了。
王信认为改革不难。
难得是人心中的成见。
人心中的成见犹如一座大山。
如很多人下意识的躲避看上去难的问题。
感觉那个群体声音大,能量也大,很难对付,也容易伤害自身,所以往往选择声音群体小,看上去更容易对付的底层。
这就是固有观念的错误性。
其实真到了要改革的地步,下了决心去捅一捅这个群体。
最后往往发现不堪一击。
比如一夜之间变方向。
除非是九漏鱼。
否则政治课上的道理,还有社会歷程的亲眼所见,但凡是个普通人心里都有桿秤。
可惜自己心里有把握,但是
不过总算结果顺利。
他们也落了心。
其实王信忙的不是这些事,一些个蛀虫罢了,王信指了指桌面上自己写完的草稿,“这是我关於大同军镇的三军改革,你看看有没有遗漏之处。”
一个人人力有限。
王信相信自己肯定会有疏漏的地方,这次没有下次也会有,所以向来不会独断专行。
严中正习惯了总镇做派,上前拿起案台上的册子。
王信没有架子。
严中正看得细致,王信在旁边简明的说了几句。
加快沟通的效率。
“整个大同军镇,算上各县里的民兵,实际上有六七万,更主要是充满了混乱,三军各有各的一套做法。”
严中正边看边点头。
大同西军一向排外,因为大同西军军士都是实餉,所以必然不能接受外部插手。
胡立勇把天成军视自己的地盘。
所以两部都排外。
现在形势变了,总镇必然要改变。
“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提高士兵们的待遇,提升军队作战力,加强各部配合,所以三军要进行一次大整编,不敢打乱原来的编制,更要优胜劣汰,把大量底层士兵中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
“总镇的章程很详细,属下没有意见,只是一点。”
“什么”
“军费如何解决”
严中正担心道。
王信脸色也不好看。
军费才是关键。
一切的根子,还是源於上樑不正下樑歪朝廷拖欠地方,地方左右挪腾,各种无奈违规之举,朝廷理亏,只能视而不见,最终各条条例形同虚设。
如元末时期各种官场陋习。
明初依然保有。
朱元璋大杀四方,扭转了各种陋习,官场才有了初步的清明。
但是到了中后期。
陋习不但恢復,而且越演越烈,
原因就是最初条条条例沦为了虚设,原来不允许贪污的条例,约束不了官员们,原来不允许懈怠公务的条纹,也约束不了官员们.....
无论什么理由,朝廷开始拖欠地方,地方也必然拖欠,並且十倍於朝廷。
见到总镇为难,严中正想出了一个主意。
“大同西军的储备银还有七万两,不如先挪用应急,等缓和后再补回来。”
“不行。”
王信当即否决。
严中正没有放弃,“属下认为,既然三军要整编,那么大同西军原来的私库也不该继续保留,
而是设新的大同军镇的私库,这七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