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番薯(3 / 4)

加入书签

己的罪名十个砍头都不止,所以还要全家流放,家产充公。里长想活,如果实在活不了,给家人留个不要流放的结局也是好的。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如果官府带头遵守,那么百姓们是绝对支持的。

大同的做法,虽然带来了不小的骚乱,但是外地的商人们走南闯北,什么事物没有见过,不光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群体。

如果他们不能享受特权的话,就会是最期盼公平公正的群体。

因为庞大的利益下,商人远百姓有动力。

薛家分出来的十几家粮菜行,很快受到商人们的热情参与,有些人更甚至来到节度府,要求节度府应该放开限制,不应该让薛家独揽,凭什么薛家不参与竞争就能得到。

闹到最后,王信亲自出来说话。

因为薛家帮了忙,不过也承诺,薛家手里的几十家粮菜行,五年后会重新承包,各家公平竞争。

如此这般,商人们才消停了下来。

“我没有意见。”薛宝钗毫不犹豫的回答。

王信十分舒心,主动说道:“你们薛家占了先发优势,人才和市场,以及资金都要比别家优先,没道理竞争不过别家。”

但是薛家如今无疑是垄断地位。

靠着节帅府的支持垄断,五年后等于放弃垄断,平等竞争,必然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薛宝钗一样认可自己。

月余来。

王信越来越满意,这才叫做盟友。

杜松无言以对。

要说大同的生意,他也是亲自参与,可如今因为东家的原因,眼看着大房超过二房,这种无力感,从小在二房长大的杜松心里很难受。

“你此次回去,我派一队骑兵送你。”一则不放心路上安全,二则也是表明对薛宝钗的支持。

薛宝钗觉得从王信身上学了许多,认真道:“海外采购粮食的事,我会亲自去处理,以及去福建打听番薯的消息。”

王信点了点头。

这就是自己的短板,虽然自己在大同可以做很多事,但是出了大同,自己的声音就发不出去。

但是贾府和薛家可以。

贾府在大周各地都有姻亲故旧,一封书信就足以催使,而薛家虽然没有贾府的势力,但也有商道存在,亲力亲为的话倒也能做到。

至于番薯的功效。

番薯在美洲已经是成熟的农作物,否则西班牙人千里迢迢带番薯到吕宋种植为了什么

总不会是为了做农业研究吧。

正是因为番薯的产量高、耐旱、耐瘠,不像小麦和水稻对环境和耕地条件高,比如平整土地,开挖沟渠等,所以番薯是高产、易种、耐旱性价比最高的农作物之一。

西班牙人在自身人手不足,而土著手里粮食少的情况下,才要把番薯带去吕宋,同时在码头严查偷带番薯的商人,发现者绞刑。

不光如此。

为了尽量保护番薯不被流出,番薯只种在远离码头,西班牙人自己的根据地周边。

至于土著粮食为什么会少,因为如果粮食多的话,土著人口早就遍布各处,哪里有空余的土地轮到西方人去开发。

而番薯在原时空是大明走私商人冒死偷带回国的,这个时候离西班牙人在吕宋种植番薯已经过了几十年。

走私商人不被知府待见,托了人请求见面别拒绝。

然后自己一个人用几根番薯藤在老家种植,不到十年就在家乡推广开,三十年以内福建全境普及,五十年以内普及南方,一百年以内普及全国。

在没有官方组织下,民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