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来自“恐怖之王”的启示(第二更)(2 / 4)
的事。不过……”
斯蒂芬·金好奇道:“不过什么?”
张潮道:“如果只从观看的角度来看,作为您作品的观众,要比作为您作品的读者,要愉悦得多。”
斯蒂芬·金问道:“为什么?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吗?”
张潮点点头,很坦诚地道:“确实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在读您的的时候,经常被您繁琐到有些唠叨的叙述——抱歉,我用了这个词,但绝不是贬义,而是在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打扰得无法专心到情节上来。您的里有太多美国文化的元素——小镇、乐队、电影、名人、广告、俚语……几乎占满了章节的大部分篇幅。
这些对我来说太过于陌生了。但是电影就不同,这些元素被可视化地静置在画面的不同角落,并不会打扰我们欣赏人物和情节。
所以我才说,做您的观众,比做您的读者更为愉悦。”
斯蒂芬·金爽朗地大笑起来,对张潮道:“其实这在我的预料当中——我在自己的大部分当中,首先是在塑造一个属于我记忆的‘美国’,然后才能让人物拥有合理的动机和选择。
这也是你的《消失的爱人》异常‘干净’,而《大医》格外‘繁琐’的原因吧。”
张潮被噎了一下,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斯蒂芬·金反将一军——姜就是老的辣。
张潮只能心悦诚服地点头同意道:“确实如此。《消失的爱人》中关于美国乡下生活的细节和法律相关的内容,我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大部分地方只能匆匆一笔带过。”
斯蒂芬·金接话道:“《大医》写的是你熟悉的历史、熟悉的文化、熟悉的人群,可以在其中肆无忌惮地刻画细节,所以这本我读起来更加真实,也更加有质感些。”
张潮自嘲道:“这就是《大医》卖不过《消失的爱人》的原因。”
《消失的爱人》出版一年多来,仅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销量就已经超过了200万册。
相比之下,《大医》相应地区的销量不到100万册,确实有点“不够看”。原因当然是中国近代史背景的故事,英语地区的读者普遍不太感兴趣。
斯蒂芬·金意味颇长地问了一句:“那你今后会放弃这种更有质感的叙事吗?美国图书市场能带给作家的收益,是其他任何地区都不能媲美的。
从《消失的爱人》来看,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成为美国畅销榜上的常客。”
张潮毫不犹豫地道:“不可能。您会为了中国市场放弃您的那些‘唠叨’吗?要知道中国市场也很大,带来的收益可能仅次于美国。”
斯蒂芬·金同样道:“不可能。”
说罢一老一少,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没有出名的小作家,为了能多卖几本书,往往会苦苦思索市场的口味,为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但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却几乎不太考虑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就是市场本身。
张潮眼前坐着的斯蒂芬·金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有很多读者平常几乎不买书,但是只要看到他的新作,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以斯蒂芬·金每年至少出一本书的高产量来说,不可能部部都好,但是他写得再烂,销量打底都是200万部起。所以早在1987年,他的《黑暗塔II》就创下了首印100万部的记录。
某种角度上,JK·罗琳都不如斯蒂芬·金——毕竟她还没有在《哈利·波特》系列以外证明过自己的市场号召力。
仅从销量来看,张潮有向斯蒂芬·金靠拢的趋势。他现在哪怕写纯文学作品,国内的“死忠粉”们也会直接爆卖大几十万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