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这就是我要的效果(2 / 4)
本来就是许多文学家创作的本来目的之一;以文学作品达成某种商业目的也不算稀奇事,也可以说是作家们的惯用伎俩了。
但是张潮很神奇地把两件事合并起来了:《最后一课》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仅让「潮汐文化」在商业上拥有了光明的未来,还很大程度上给整个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
再没有哪部作品能引发这么强烈的社会反响,哪怕张潮过去的作品也未到达这个高度。
大众对“小杨”这样的边缘人群连带着之前许立志诗中的流水线工人,都投注了巨大的关注。
不少志愿者组织开始自发地去乡村地区帮扶「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富仕康也不得不站出来发表声明,强调自己厂区为工人提供了完备的生活、娱乐设施,不存在外界所质疑的种种情况。
与此同时,还有多个倒卖苹果的团伙被捣毁。
围绕着《狗日的张潮!》这篇文章,网友们还制作了大量关于张潮的表情包图片,在「微博网」、论坛、QQ群中疯狂传播。
有张潮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拿着手术刀,在手术台边给人切肾的;
有张潮一手拿着iPhone手机递给一个拿着肾递给他的年轻人的;
有张潮走进一家饭店,点了一个“火爆腰花”的;
有张潮头上长出了恶魔角,手里拿着一支长成了三叉戟的笔,在钞票堆的嘎嘎奸笑……
当然,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一张完美体现《狗日的张潮!》这个标题的表情图,而且还被做成了GIF动图:张潮身后的那只大黄一耸腰,张潮的脑袋就仰天一下……
“太过分了,这你也不管管吗?”余华坐在张潮对面,用刚拿到手的iPhone3G手机浏览着网上的新闻,忍不住问张潮道。
在他旁边是苏童,手上也在摆弄着全新的iPhone3G。他还不太习惯触摸屏操作,总是忍不住去按ho键。
和余华不同,苏童对「WeMessage」更感兴趣。他英语好,之前在「微博网」上就加了不少外国的作家、评论家,他们当中有一些也买了iPhone3G,现在正聊得不亦乐乎。
张潮倒还在用自己的诺基亚,他的瘾反而没有那么大。
三个齐聚在深圳,余华、苏童两人住进了张潮新买在后海的房子里。这处房子除了可以看到深圳湾的海景以外,还有一个大阳台,可以饮茶吹风。
听到余华的问题,张潮微微一笑道:“便宜也不能都让我占了,让人骂一骂有利于身心健康。”
“那这你也受得了?”余华把手机的屏幕转向张潮,上面正是一个聊天群里发的「狗日张潮图」。
张潮竟然一下乐了出来,道:“这图做得还挺好。”
余华朝他竖了个大拇指道:“别的不说,你这心态是真好!”
苏童也放下手机,对张潮道:“这该不会是你一开始就预料到的吧?”
张潮诚实地说道:“有一部分预料到了,但并不是全部。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会让大家这么上头。毕竟这篇描写的世界和普通人还是有隔阂的。”
苏童道:“这你就小看自己,也小看读者了。虽然‘小杨’这种人大家以前都没有见过,但是他身上拥有那种脆弱、阴郁的气质被你刻画得很好。
大部分爱的人心里都住着这么一个脆弱、阴郁的自己,你很成功地挖掘出了角色与读者之间的共鸣点。
而且谁说陌生的世界就一定会产生隔阂?关键看这个世界能不能让人信服。你这两篇写的虽然是‘未来世界’,但是基于的却是现实逻辑。
大家骂你,正是因为有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