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内情(1 / 2)

加入书签

苏三轻轻笑了笑,摆了摆手,示意进屋内说话

枢密院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苏三的耳目,何况召集将领这么大的事情

这几天朝廷里争来争去的,便是为了增兵的兵权事宜

吴台铭等人主张把增加的兵源,一齐并入前卫军蒋经原制下蒋经原是他的门生,算是文武兼备的一名将领在军中服役已二十年,颇有人望与威望这些年,蒋经原一人支持在对京国的前线,倒也吓阻了京人南下的举动虽然和平是大趋势,但蒋经原前卫军的战力不俗,还是发挥了作用的

蒋经原有吴台铭门生的这个内因,又有威望名声的外因,因此吴台铭一力扶持蒋经原坐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只是吴台铭的这个主张,却遭到了多方暗地里的反对

这个反对的声音,并非只有二皇子赵允充当急先锋的便是清流一派

于他们看来,若是太子党一味地坐大,满朝文武只为太子党发声,对朝廷并不是最有利的有一个二皇子在一边监督,摩擦,才会让两边对朝事都尽心尽力

东府里太子党人已经拿到了太多的话语权吴台铭又是一枝独大

原本祝天宫还有些话语权,但随着公孙胜的进入,这一点话语权也分摊了眼下公孙胜似乎处于蛰伏的状态,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立场但就算公孙胜也站在赵允一边,也敌不过太子党人在东府里的势力

若是此次增兵,再把左右后三军全部交给蒋经原统领,那太子党的权柄,可就太大了这样的事情一旦落到实处,紧接着满朝文武都会朝太子党靠拢,再往后,便没有他们清流什么事了

有太子党和二皇子党在,才有所谓的清流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家,清流也别想再清流了所以,清流们自然是急力地反对把所有的兵权都集于蒋经原一人身上

另一个反对的力量,便是西府也就是枢密院

于他们而言,东府对他们的压制已经是有些年头了,他们好不容易盼到这次战机,自然是要好好吐气扬眉的

虽然他们之中也有亲近太子党的人,但体系不同,他们却不情愿屈服在吴台铭之下

至少在官品上,他们西府与东府相差并不大,算是同一级的存在同样都是朝廷的中枢,西府为什么要听东府节制同样是太子党的核心层,为什么要屈居于吴台铭之下?

让蒋经原统领除禁军外的各军,那等于是把所有处置权都放到了蒋经原的身上若蒋经原没有吴台铭这个背景,那枢密院还可以在蒋经原的军中多设眼线,进行控制

但蒋经原是吴台铭的门生,若是两边一接上头,那夹在中间的枢密院,便形同虚设

因此,非太子党人的枢密院官员,自然是竭力反对;就算是太子党人的枢密院官员,也不想成为摆设,无用于太子身前,自然也是竭力反对这样一来,整个枢密院中的声音,便空前的一致了

反对的人,最后才轮到二皇子赵允

赵允自然是坚决反对蒋经原独大的他强烈建议,增加上去的兵源要自成一军,由后方节选出一名有才有能的将领统率

理由当然是,京人南下暂且看不到明显的迹象,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军队交到一个人的手里,这于朝廷节制前线并不是最有利的态势而且,就算京人南下,也不好把四五十万的军队放在一处,分兵也是必然与其到时候再分兵,不如现在就分好

这个主意,当然是苏三的意思当杜如悔把这层意思向赵允说出来之后,又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形势,赵允便立刻把这个建议,散布出来

结果也正如杜如悔所说,枢密院里对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而吴台铭在见到势头不对,分兵已成定势的时候,便果断地改弦张,向皇上提议把左右护卫军并入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