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对诗(3 / 4)

加入书签

小凤,摇了摇头。

朱说仍然躲在大门后面,说道:“姑娘,我再出一诗,我说上句,你来对下句。”

朱说吟道:“水城烟雨笼轻纱,翠柳依依拂月华。”

张金花想了一会儿,继而说道:“古巷深藏千载梦,石桥轻渡万家花。”

朱说大笑起来,说道:“苏州又名姑苏,你和我对诗,诗中必须带有姑苏这个词。

我先来。”

朱说吟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金花接道:“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朱说续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张金花道:“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朱说笑道:“姑娘,你可知道姑苏这词是从何而来?”

张金花说道:“在夏代,有个叫胥的人,禹治水之际,他辅佐大禹,勤勤恳恳,功勋卓着。

后来舜王赐其吴地并册封为臣,故此吴中始有“姑胥”

之名。

岁月悠悠,世事变迁。

胥字于吴语中与苏字音相近,渐生混淆。

百姓口耳相传,久而久之,“姑胥”

之名遂演变为“姑苏”

,姑苏之地,因此得名。”

朱说对管家说道:“请这位姑娘进来吧。”

管家说道:“这位姑娘不但好文采,而且博学多识,我家主子叫你进去。”

张金花带着高小凤就要进门,却被管家拦住,他说道:“我家主子只叫这位姑娘进去,其他人可不行。”

高小凤说道:“你”

张金花道:“我们两人是一起的,若是她不进去,我也只好留在外面了。”

朱说道:“吴管家,叫他们二人一起进来吧。”

“散了散了。”

管家对其他人说道。

众女子不停摆袖,愤愤离去。

朱说见到张金花,说道:“果然是你们,能对出诗词的,又能说出姑苏典故的怕只有姐姐你啦。”

张金花道:“几年未见,朱说弟弟何以如此讨得女子青睐的?”

朱说道:“那年我回家祭奠生父,我养父朱文翰是平江府推官,进士出身,他见我整日无事可做,就丢给我一本《论语》叫我读,没想到我看一遍就背过了,朱文翰见我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就想叫我去考取功名,入仕为官。

朱说又道:“前几年我游太湖的时候做了一诗,有浪即山高,无风还练静。

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

朱说叹道:“因我本一介布衣,才疏学浅,未曾想因一诗而名动苏杭。

面对众多女子的热情,我实感难以应对,每次出门,皆需左顾右盼,生怕引起骚动。

故我深居简出,鲜少露面,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小凤说道:“上次朱说哥哥励志要做个大宋文人,没想到短短几年你真的成了大文人啦?”

朱说大笑道:“我算什么文人,我未寒窗苦读,亦无考取功名,只不过平素里吟些小诗,自娱自乐罢了。”

此时高小凤面有羞涩,眼睛盯着朱说不放,似是动了桃花之心。

朱说又道:“我远闻三关之战,金花姐姐奋勇当先,力战敌军,竟破天门之阵,更使萧太后与宋国缔结盟约,换得宋辽和平五载,此等英勇之事岂不远胜吟咏小诗吗?”

张金花道:“我实在惭愧,战场之事犹如棋局博弈,胜负之数实难逆料。

今朝大宋和平,乃上苍眷顾,天意所归。

我不过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略尽绵薄之力而已啊。”

朱说道:“姐姐你谦虚啦,不知这次姐姐为何事来苏州?”

张金花道:“上次你我一别,我说过有机会来向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