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反制,从考前模拟布局(2 / 3)
公司的劳动纠纷档案,正好撞见她抱着一摞卷宗出来,也是这么边说话边帮老大妈指路。
“记住,沉稳比聪明更重要。”刘学姐拍了拍他肩膀,转身往讲台走。
路过林涛身边时,那小子正把公文包“啪”地摔在桌上,掏出份装订精美的《基层治理调研报告》,封皮印着“省社科院”的烫金logo,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像是炫耀的勋章。
“现在开始抽签。”主持人话音刚落,林涛就举着抽到的“1号”签站了起来,皮鞋跟磕得地板响:“我先来。”
肖锋翻着笔记的手顿了顿。
他注意到张教授坐在评委席中间,白衬衫袖口挽到小臂,正用红笔在评分表上画圈——和北大法学院老教授改论文时的动作一模一样。
林涛的答辩内容果然华丽:从“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讲到“数字乡村建设案例”,中间穿插了三个省社科院的调研数据。
肖锋数着他用了多少次“我认为”“我建议”,数到第七次时,张教授的红笔突然停住,推了推眼镜。
“林同学。”张教授的声音像片薄冰,“你提到的‘建立乡镇数字政务平台’,预算从哪里出?”
林涛的嘴角僵了僵:“可以申请省级专项……”
“去年省级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已经缩减了15%。”张教授打断他,红笔在“资金来源”栏画了个大问号,“没有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肖锋在笔记本上记下:“对策需落地,数据要核实。”笔尖戳破了半页纸——这和他昨夜修改的“乡镇财政赤字解决方案”不谋而合。
“下一位,肖锋。”主持人的声音让他的后颈微微发紧。
他起身时碰倒了矿泉水瓶,“啪”的一声在教室里炸开,像一颗突如其来的雷。
前排有女生捂着嘴笑,林涛的钢笔尖在桌上敲出短促的节奏,仿佛某种暗语。
肖锋弯腰捡瓶子,指尖触到冰凉的瓶身——这是他特意买的,标签上印着“农夫山泉”,和社区调解室里给上访群众倒的水一个牌子,瓶壁上的水珠顺着指尖流下来,像时间滑过掌心。
他直起身子,对着评委席鞠了个躬,腰弯到45度:“各位老师好,我叫肖锋,北大法学院2020届毕业生。”
张教授抬眼,镜片后的目光像把尺子,精准地量着他的每一句话。
肖锋看见他手边摆着《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书脊有明显的翻折痕迹——和他出租屋里那本一模一样。
“肖锋同学。”张教授翻开评分表,“如果现在让你解决乡镇财政赤字问题,你会怎么做?”
肖锋的手指在大腿上轻轻敲了三下。
他想起昨夜在社区公告栏前,听见两位老支书聊天:“现在村里最愁的不是没钱,是钱不知道咋花才不打水漂。”
“各位老师,《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他声音放得很慢,像在给第一次听故事的孩子讲书,“财政困局表面是钱的问题,本质是资源配置的问题。”
张教授的红笔悬在半空。
“首先要‘致人’——理清资金流向。”肖锋从西装内袋摸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封面还带着些许潮湿,像是雨水或汗水留下的印记。
“我查了近三年江东省23个财政赤字乡镇的审计报告,发现78%的非必要支出集中在形象工程。”
他翻开本子,纸页间掉出张照片——是上周在青河镇拍的,崭新的文化广场空无一人,瓷砖缝里长着野草,在镜头下显得格外荒凉。
“其次要‘不致于人’——优化资源配置。”他捡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