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棋逢对手,道不同亦同行(2 / 3)

加入书签

在灯光下泛着幽光。

肖锋起身碰杯,玻璃杯壁相触的脆响里,他闻到赵国栋身上的烟味——和昨天产业园奠基仪式上,那些堆在后台没拆封的中华烟一个味儿。

“赵常委提携之恩,不敢忘。”他笑着说,目光扫过赵国栋杯里的茶水,想起昨夜在档案室翻到的旧文件:去年产业园立项时,县财政拨的三百万,有两百万进了“基础设施维护”专户。

赵国栋的手指在桌沿敲了两下,“小肖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但基层讲究个稳。”他夹了块豆腐,汤汁滴在桌上,泛起一圈圈油花,“就像这菜,炖久了才入味。”

苏绾的银勺停在汤碗上方,她抬头时,镜片后的目光像把刀,

“赵常委说的稳,是稳在数据报表上,还是稳在村民饭桌上?”

食堂突然静了一瞬,连锅盖盖上的“咔嗒”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赵国栋的筷子“当”地掉在碗里,他弯腰去捡时,肖锋看见他后颈的汗湿了衬衫领口。

下午三点的座谈会,镇会议室的空调开得太足,冷风吹得窗帘轻轻摆动。

肖锋盯着墙上“为人民服务”的锦旗,听赵国栋用指节敲着桌子:“稳定压倒一切,考核指标就是指挥棒。”

老常委的声音像台旧收音机,嗡嗡作响,“去年我们镇信访量下降15%,这就是成绩。”

“可西沟村的灌溉渠修了三年还在‘规划中’,”肖锋把笔记本翻到画满红圈的那页,声音略微提高,“考核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资源就会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流——比如产业园的围墙,比村民的灶台高两倍。”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轻咳。

坐在末位的民政办老王摸了摸后颈,肖锋知道他想起上个月替独居老人张奶奶申请危房改造,批文卡在“手续不全”的环节。

苏绾转着钢笔,

“赵常委,肖主任,你们觉得,一个乡镇干部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执行力。”赵国栋立刻接话,

“上面怎么说,

“协调力。”农技站站长擦了擦眼镜,

“各村各户想法多,得兜得住。”

轮到肖锋时,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清晰而有力。

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很轻,

“是判断力。”他说,

“知道什么该做——比如修渠比刷墙重要;什么不该做——比如用扶贫款填面子工程的窟窿;什么必须坚持——比如村民按红手印的诉求,不能当废纸。”

会议室的挂钟“滴答”走了三秒。

苏绾的钢笔尖在笔记本上戳出一个小坑,赵国栋的指节捏得发白,老王突然重重吸了下鼻子。

夕阳把镇政府的楼顶染成金红色时,苏绾扶着水泥栏杆往下看。

风掀起她的西装下摆,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建议书复印件,纸张边缘被她翻得卷了角。

楼下传来小吴的声音:“苏处,明天返程的车七点到。”

苏绾没回头,她望着肖锋窗子里的光,那光像颗星子,在渐浓的夜色里明明灭灭。

不知过了多久,她摸出手机,给省厅的老领导发了条消息:

“基层有块未琢的玉,该见见光了。”

晚风掀起她的发梢,楼下肖锋的窗户突然暗了——他关灯了。

苏绾低头看表,已经八点一刻。

她转身往楼下走,高跟鞋的声音在楼梯间撞出回声,像在敲一面等待被敲响的鼓。

镇政府门口的路灯次第亮起时,司机把返程的行李搬上了车。

小吴抱着笔记本从楼里跑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