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千年的璀璨血光 第1122章 差不多了哈(4 / 6)

加入书签

p; 当然,斐潜觉得现在最为重要的,便还是先要改变人的思维,汉代士族的思维,引导他们抬起投来,从盯着脚下,变成向外望去……

    不过这条路,相对较难。

    就像是曾经有人说过,其实世界上的事情莫过于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当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了某种结构,习惯了某种逻辑之后,不管是外界怎样的刺激,都会导致这个人下意识的采用原有的结构和逻辑去解析这些事情,如果是不符合这个结构和逻辑的,便会被其否决,甚至连稍微去研讨和查询一下都不愿意,只想着全数否决。

    因为这样可以省事情。

    不过整体来说,徐庶和庞统的表现让斐潜觉得还是很不错,至少并没有需要斐潜用多大的气力去说明其实华夏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需要表示为何这个世界轮廓是这般的模样……

    而这些问题,都是斐潜只能用“差不多”,“大概吧”的词语来掩饰和搪塞的东西。

    徐庶是真的在认真的考虑着斐潜的话语,没有所谓阳奉阴违的迹象,就连说起来和左冯翊关系并不大的庞统,都是在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当下斐潜做出的这些行政举措。

    “天下之大,足以容纳十倍汉民,故而无需在当前之地上你争我夺,纠缠不休……同样一份兵力,或许在华夏,只能取得一城一县,然而在外域,则可获得十倍之地!”斐潜点了点西域之地,说道,“大宛号称六万胜兵,然后呢,被贰师杀得丢盔卸甲,几近亡国……而贰师之兵兵卒,原为何人,想必二位也是知晓……”

    “凡汉地之内,皆行汉律,藩王推恩,大夫军爵,欲获田地,除开疆辟土之外别无赏赐!”斐潜轻轻敲击着桌案,说道,“长此以往,或是你我,或是你我子孙,必然可在东海观涛,可在西域策马,可在南疆而渡,可在北漠而牧!”

    只有内外的政策待遇差,才能刺激到这个已经在华夏子弟有些捆手捆脚的士族子弟向外发展,自然也就对于大汉帝国来说更为有利。

    “故而,关中之地,左冯翊之内,也许同样推行并北田赋,三代军功爵等政令,不容有失……元直,此事不易,可愿为之?”

    斐潜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天下土地多的是,此处没有便可以在别处获得,在中原霸占土地不仅会受到皇权的制裁,而且还要受到斐潜这样类似推恩令一样的三代军功爵的制约,但是在汉代疆域之外的土地却没有这么多的限制。

    当然,向外就意味着直接面对风险。

    不过,斐潜向来不推崇不劳而获,甚至在很多时候都是强调付出多少便收获多少,这个理念和汉代大多数的士族子弟的观念也是相符的,所以只能说风险多大收益多大罢了,否则置那些天天把脑袋系在腰带上,浴血奋战,就是为了博杀一个出身的将士于何地?

    这样的行政策略如果真的执行下去,当到了帝国管控不了疆域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问题,如同唐朝的安禄山,不过这个确实是历史的未来方向之一,就像是汉扩大了一圈,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