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突然之喜(1 / 8)

加入书签

    告别了父母,辞别了乡亲。为了渐老的双亲,为了年幼的弱弟,文定再次踏上出外的行程。在新的一年不知道有什么在等待着他,有什么在期盼着他。

    文定回来正赶上正月十五的庙会,元宵节是我们民族传统节日中的大节,还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习俗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大致是在公元一世纪,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

    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总体来说自汉朝起便有了元宵节的传统。在许多地方元宵节佳节比春节还要来得热闹,在庙山镇便是如此,人们不但要张灯结綵,燃放爆竹而且还要舞龙灯。

    龙灯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再于龙身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一般是由举龙珠的人指引,由举龙首的人带领着后面的诸人游走舞动,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偏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

    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沖云端,时而入海破浪。

    当几条舞龙队伍交会时的场景最壮观。庙山十五的庙会,就是附近九里十八乡最为重大的节日之一,人们跟随着舞龙队伍前进,为他们呐喊助威。

    我们大汉民族是龙的民族,在龙灯跳动下龙的子孙祈祷祖先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着我们。

    文定是午后才赶回铺子的,这时源生当的大多伙计也都陆陆续续的回来了。经过快二十多日的走亲访友,挨家挨户的吃喝玩乐,大家都显得有点疲态,毕竟有时候玩也需要费很大的精神和体力的。

    不过好的是一般年后的伊始,他们这个行当是不会有太多生意的。

    非要等到春耕开始后他们的买卖才能红火起来,所以大家还可以在铺子里调整个几天。

    晚上花灯燃起的时候,街面上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