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应然归圣,实然归朕(5 / 7)

加入书签

nbsp;   这种没有依据的相信,便称之为迷信。

    有史以来,就是这般过来的。

    如今,他提出了所谓的“明证”,便是要掀起一场思潮——宣称之事的因果关系,是需要证据的,也就是所谓的“明证”。

    但,这还不够。

    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明证也可以是清晰真实的,或者是虚伪模糊的。

    更进一步的,如何确定“明证”是不是“明证”?

    那就得建立起验证因果关系的统一方法!

    这,才是朱翊钧要的。

    同时,也是每个文明必走的道路——自然哲学与科学思维体系的萌芽。

    马自强这个质疑很好。

    凭什么伱说明证就是明证?凭你是皇帝吗?

    朱翊钧欣赏地看向马自强,开口道:“马卿,如何判断明证是否是明证,应当也是有法子的。”

    “但朕才能不及中人,却是想不出来。”

    “是故,朕还要仰仗众位饱学之士。”

    这就是让出了裁判之权,让这些人放心。

    至于谁来裁判?

    所有人都做不了裁判,或者说,所有人都是裁判,才是朱翊钧想要的样子。

    他止住想插话的众臣,继续道:“前些日子,道门高功捐献了些银两,朕也不打算用来享乐,便想着建个学院,专为解此惑。”

    “诸卿以为可否?”

    数学和哲学,都是百年之功,他不指望如今就能有效果。

    但,布局,得从现在开始了。

    技术是技术,科学是科学,没有一整套对应的自然哲学体系,他爬再多的科技树也是枉然。

    不过又一场洋务运动,不过尔尔。

    反之,如果能促进自然哲学的萌芽,就能合天下人的智慧,便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涌现。

    从天文、数学、物理等等,可谓四两拨千斤。

    至于这会不会动摇他的位置?

    要是自然哲学,也能吃春药,三步并做两步走,百年之内完成现代化,那他也不吝于“今日无事”。

    更何况,谁说帝制不能与时俱进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